传说在五六百年前,马灯舞在民间盛行,因历代封建统治者对民间各种文艺活动持贬低态度,故所集历史资料甚微。清末野史中的《庚子记事》一书对苏州附近的正月里民间调马灯,只有记事性的两句记载。
我县马灯舞流传甚广
上世纪八十年代,嘉善县曾进行了大规模的民间文艺普查,发现嘉善县所有乡镇(现为11个镇),均有马灯舞(又名串马灯、调马灯)流传,有的村曾有三支马灯舞队。马灯舞在每年农历正月举行,正月十五(元宵)为出灯日,持续时间达半月(不超过正月底),它除了自娱自乐外还有预祝人寿年丰的意思。解放前,也有一些乡村马灯舞队聚集在一起比赛,民间称“汇窜”,每逢乡间庙会,也常有马灯舞表演。有时也到城镇上表演,以后逐渐减少。马灯舞在我县各地十分普遍,但手马灯舞却很少,嘉善县枫南乡朝南村的手马灯舞,是全县马灯舞中独一无二的。据朝南村沈岳忠老艺人口述,解放前他的公公沈仁标做马灯头时,还不是手马灯。解放后,他们为了使马灯舞动作更灵活,舞姿更优美,适合舞台上表演,才创造了手提马灯舞。可见,手马灯舞是当初的马灯舞发展而成的。现今嘉善县还有干窑、洪溪、魏塘等马灯舞表演队参加县里举行的民间文艺活动。
|
马灯舞表演内容简述
马灯舞是一种集体舞蹈,是乡村民间自发的自娱自乐活动。以自然村为单位,由村中的长者或头面人物,在贺新报年走亲戚基本结束后,组织马灯队,并定于正月十五夜“出灯”。村上每家焚香点烛迎接马灯队来调马灯,还在廊下置并摆的两张八仙桌,供上各式糕团、茶点、燃香点烛,供马灯队用。“领马”接过东道主的酒杯,唱《串马灯歌》敬酒,然后马灯队在锣鼓声中踮起脚奔跑,走出各种“链条形”队形。马灯舞一般在夜间进行表演,在表演方法上几乎没有什么复杂动作,舞马者及舞花篮者一刻不停地小窜,像马奔腾的样子。在步脚上有大步、急步、碎步之分,但不管何种步法,移步时均用脚前掌着地,带有窜跳。由于马灯内装有光源,加之表演者上下窜动,和多种队形变化,现场甚为活跃。马灯舞的伴奏一般采用锣鼓,舞者听锣鼓的紧慢走点子,决定速度、步法。领马者手执一柳条,上系铜铃,摇曳作响,无铜铃者可用哨子代替。也有个别马灯队在表演时不但用锣鼓,还增加丝竹乐伴奏,甚至插唱小曲,但这仅仅用于开场时,或节奏较慢的队形变换之际。
马灯舞伴奏用的打击乐器,一般有大鼓、大锣、小锣、中钹、唢呐、海波螺和铜钤等。在伴奏中一般采用同击,没有固定的演奏规律,只有轻重缓急之分。
解放初期,嘉善县所有乡镇(现为11个镇),均有马灯舞流传。上世纪八十年代,主要有枫南、洪溪、陶庄、西塘、干窑、惠民等镇有马灯舞表演队伍。2001年,干窑镇干窑社区重新成立马灯队,2002年将此舞再次搬上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