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民间舞蹈《十旗十伞》
民间舞蹈《十旗十伞》,是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当时的大舜乡有农历二月廿四、九月初九的北卓村朱家堂庙会,有农历二月廿四云田岸村庙会,有农历二月廿二太平庄庙会等。在这些庙会上,除了表演传统的民间行街舞蹈《荡湖船》、《舞龙》、《莲湘》、《高跷》外,还有一种其他地方几乎没有的民间舞蹈《十旗十伞》。
这种民间舞蹈舞动着十面旗和十顶伞。“旗是杏黄旗,伞是万民伞”,一面旗一顶伞,间隔着行进在庙会的行街中,显得与众不同,引人注目。
这种民间舞蹈一般由十面旗十顶伞组成,于是民间就称为《十旗十伞》。
陶庄丁家村《旗伞舞》表演队
1987年7月在大舜乡钟葫村采风时,据该村时年72岁的《十旗十伞》表演者陆龙生说,《十旗十伞》于清代末年开始出现在大舜的一些村子里,到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泛流传在嘉善县西塘镇与丁栅镇交界的一些乡村里,如当时为大舜乡的北卓、杨家娄、南江、芦葫斗、钟家湾、荻沼、钱家甸、红菱、程家栅、虎头浜、四吕、潘家湾、鸦鹊浜等自然村,当时为西塘乡的沈道浜、高家浜等自然村。主要活跃在旧时的庙会行街活动中。陆龙生唱的一首流传在大舜乡钟葫村一带的田歌《朱家堂出会山歌》里,其中的“五月石榴似火黄,南港村里转一趟,青龙、马灯、旗伞舞,茶在荻沼庵里放”,就是反映了当时庙会上表演《旗伞舞》,即《十旗十伞》的情景。
《十旗十伞》的表演形式
作为民间舞蹈,《十旗十伞》的表演有一定的程式化。
一支《十旗十伞》表演队一般由二十二人组成。两人为领头,十人举伞,十人舞旗。领头者吹哨子,手里拿一根藤条,藤条头上系一个响铃。
表演时,二十二人分为并行的甲、乙两路纵队,每路十一人,旗伞相间,可以先旗后伞,也可以先伞后旗。
表演的队形有“单链条”、“双链条”、“对木连”等。以领队的哨子为号,吹一声为“单链条”、两声为“双链条”、三声为“对木连”。
“单链条”的表演为:甲队领队蹿到乙队领队位置后面,乙队领队也同样蹿到甲队领队位置后面,队员也同样。双方同时进行,隔开一人。这种步法一直盘下去,不必返回。
表演“双链条”时则隔开两人,其他与“单链条”相同。
丁栅的《旗伞舞》表演
表演“对木连”时先以“单链条”或“双链条”盘下去,盘到一定时,两队的人碰到一起,相互点一下头,然后返回,循环往复。
据陆龙生说,这种“单链条”、“双链条”的队形表演是参照了当地流传的《马灯舞》的表演形式。
为了表示对庙里供奉老爷的敬重,也为了吸引更多的观看者,在表演时,还要配上丝竹演奏。
《十旗十伞》的“旗”与“伞”数量并没有规定,完全由当地群众根据参加庙会时的需要决定。有些地方的《旗伞舞》有四面大旗和一顶大红平顶伞。这顶伞高近四米,伞平顶面直径近一米半,上面绘有四只根部向轴心的如意头,轴部葫芦顶是一只嘴咬一根黄花菜、单足立地的丹顶鹤,充分显示了民间艺人的创造性。
《旗伞舞》来源于《十旗十伞》
《十旗十伞》在1998年被当时的大舜乡“推陈出新”,新编为《旗伞舞》。在当年的嘉兴市舞台舞蹈专场比赛中一炮打响,获得一等奖。
2001年,嘉善县丁栅镇也对《十旗十伞》进行了改编再创作,10月21日,由丁栅镇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干部组成的《旗伞舞》表演队出现在杭州西湖博览会的狂欢节上。一个个身穿绿色绸衫的姑娘就像一朵朵绿色浪花,她们手擎着一顶顶绿色的绸伞,就像翻腾着的一片绿色的田野。每一个姑娘后面是一个个身穿金黄色衣裤的小伙子,就像一株株金色的稻穗,他们手举着一面面黄色的“万民伞”,就像是万顷黄澄澄的稻浪。在充满着水乡田歌优美的乐曲声中,姑娘、小伙翩翩起舞,一会儿几十顶伞高高飞起,仿佛卷起一道道绿色的涟漪,一会儿几十面旗迎风飞舞,就像金色的稻浪连天而来,倾倒了杭城多少男女老少。
此后,丁栅镇表演的《旗伞舞》不断创新,表演时根据不同场合、不同需要,既可以作为行街舞蹈,也可以作为广场舞蹈表演。这个舞蹈节目不仅在首届杭州西湖博览会狂欢节上获了奖,还先后应邀在2001年11月桐乡菊花节、2002年5月海盐南北湖旅游节、2002年6月嘉兴船文化节、2004年10月嘉善农民艺术节上亮相,取得多个奖项。
如今,《旗伞舞》不仅成为丁栅民间文艺的一个保留节目,陶庄镇丁家村也组建了一支民间舞蹈《旗伞舞》表演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