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杆秤作为古代劳动人民的称量工具,一直延续了几千年,木杆秤制作的工艺精准度要求高,不少技艺代表了人们对于古代度量衡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一、历史渊源
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运用杠杆原理发明了木杆秤。到了唐代,秤上又多了钱、分、厘等单位。七钱为一两,七分为一钱。秤沿用十六两为一斤的规矩,延续了一千多年。
钉秤这个行业在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之后就已经出现,据记载,西塘的钉秤摊在晚清时候已有几处,当时钉秤的选材粗糙,手工秤的制作流程简单,称重的精确度比较低。民国时期改成了16两进制,解放后又改成了10两进制。特别是在60年代后,西塘手工秤店以郁诚的手艺和行商风格深得当地人称许。钉秤在80年代以后就和国际接轨,以千克为标准。木秤制作工艺精度要求高,不少技艺代表了人们对于古代度衡量的理解,具有一定的保存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子秤开始普及,但手工秤由于携带方便,依然占据着一定的市场。手工秤适合于一些流动的商贩,现在购买手工秤的主要是一些农村的小商贩。随着西塘旅游的发展,游客购秤有所增加。许多人在乔迁和结婚时也会购置手工秤,以讨一好口彩。
二、工艺流程
冲料:将购置的木料冲成方料,木头选料要求硬度高、木质细腻、不易弯曲,一般以进口铜超木(坤甸木)为主,有时也用红木或其他特殊材料;刨圆:将冲好的木料刨圆,头粗尾细,基本完成秤杆的毛坯。秤杆的长度没有特别要求,全根据原料来制作;磨光:用磨石或砂纸将秤杆的毛坯磨圆砂光,直至秤杆表面光滑无毛刺;浸泡:将秤杆浸在石灰水中,一段时间过后,材质不好的秤杆会出现弯曲或裂痕。这个过程也是筛选秤杆的过程;加工:在秤杆两头手工敲上铜皮,然后装上秤钮,秤钮的安装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步骤,全靠几十年的制作经验,一定要保证安装位置水平不倾斜。装好秤钮后再用专门的砝码标刻度,先刻好几个大刻度,再用圆规平均标好分刻度;钉秤星:用手工钻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用刀将铜、铝或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秤杆上的每个刻度都是金属丝镶嵌进去的;磨光:在秤杆上擦油用砂皮磨光,磨平秤星装上托盘即可。
三、制作、工具
工具:刨子(将冲好的小料刨圆);磨石、砂纸(将秤杆的毛坯磨平砂光);锉刀(用刀将铜、铝或银丝割嵌到每个钻眼里);手工钻(在标好的刻度上钻眼);砝码(标刻度)。
材料:普通铜皮、木头(主要是坤甸木)、秤钮、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