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馆现场
游客在展馆游览
中新浙江网7月5日电(记者 汪恩民)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实践区未来探索馆展出的“乌镇展馆”,自5月底完成展出后,将展馆的精华部分——乌镇水阁、天人合一的雨水收集系统、管线地埋的保护模式等,全部完整无缺地撤回乌镇。经过一个月的重新整修和布置,于7月1日在乌镇正式与广大游客和观众见面。记者了解到,这是迄今为止国内唯一将世博会展馆搬回家乡,予以专辟场馆、整理维修、重新搭建展出的一个世博会展馆。
坐落在乌镇西栅景区游客服务中心西侧的“世博乌镇馆”,是一个6开间的古厅。古厅门前悬挂着披着大红彩球的“世博乌镇馆”匾额,大厅拱顶高耸,廊柱粗大,落地堂门、方砖地面,是典型的江南水乡人家。只见木质水阁临河而建、马鞍河埠拾级而下、方格推窗向河中探头、两条“美人靠”依河而立、木板桌、长条凳、竹篮、笠帽、筛匾等民居家什一应俱全。登及这用木柱、木门窗、木房檐,以及石阶、河埠、马头墙、拱门所组成的、被世人称之为“中国最后枕水人家”的水阁实景之上,可见一叶偏舟静静地躺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仿佛可以听到木橹欸乃之声,一幅活生生的水乡民间生活图跃然入目。
在“天人合一”的雨水收集系统展台上,展示了乌镇采用把房屋、老街上的雨水予以收集,再通过相应管道予以回收利用的方法。在所有的老街石板下面,埋设生活污水管道和雨水管道收集管道,把生活污水和地面上的天然雨水,分别排入污水管道和雨水收集管网,进行集中处理和回收利用。尤其是体现这“天人合一”的实体模型,采用电子控制的“雨淋水幕”系统,完美地展示了大自然赋予的天然雨水进人地下后,被集中收集汇入河中,彻底改变了过去雨水与污水混合排放的现象,有效地实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自然与天之道”和“生活与人之道”进行了完美的结合。
在大厅的东展台,则是一个老街“地下设施”横截面的展示区。乌镇在保护历史遗产和旅游开发中,始终把恢复历史原貌和现代生活有机结合。把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高低压电线、路灯线、通讯电缆、宽带和报警系统信号线等电线电缆,以及自来水、下水道、直饮水、消防高压水等22路“线路管道”,统统埋入了地下。如今,在乌镇东、西栅老街上,抬头不见电线电缆、低头难觅水管槽沟,使乌镇这个历史街区,既不失古镇的历史原貌,又满足了老街居民和游客的现实需要,这就是被联合国称之为“乌镇模式”的管线地埋工程。
沿大厅的东墙,近百平方米的中英文图片介绍,向游客详细介绍了乌镇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有实施古镇保护和开发中的历史进程和点滴轶事,有古遗产保护的思想和理念,有旅游开发的经历和动态,有老街社区生活原型与居民起居习俗,有历史遗产保护和再利用的成功经验等。
许多没在上海看到“世博乌镇馆”的游客纷纷表示,来到乌镇能够见到“世博乌镇馆”,仿佛逛了一次世博会。而那些曾经在世博会领略过乌镇馆的朋友则表示,此次来到乌镇,踏上这片土地和这条有着“无穷奥秘”的老街,更深地感受到了“乌镇模式”的神奇和科学。
据了解,“世博乌镇馆”是今年作为江南古镇——乌镇献给世博会的一份厚礼,为了让历史永远记住世博盛会,为了让乌镇在这个特殊历史时期所展示的主题留存于世,为了让更多的游客和市民能够继续观赏到“世博乌镇馆”的场景和风采,乌镇将“世博其中馆”作为一个景点,在乌镇景区长期保存开放,让任何时候来到乌镇的游客和市民,随时可以领略到“世博乌镇馆”关于“历史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恒古模式。(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