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浙江微博 民论坛 心志愿者 善广电 善数字报
新闻检索
 首  页   |   嘉善新闻   |   观天下  |  在线访谈  |  网  视  |  民生信息  |  专  题  |  活  动  |  图  吧
市民论坛  |  爱心志愿者  |   商  务  |  金融频道  |  微嘉善  |  热点话题  |  人  文  |  广  电  |  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向本网投稿   《嘉兴日报》嘉善版新闻热线:84311000 13758090000   嘉善电视台新闻热线:84211999
   频道首页 | 柳州采风 | 节庆活动 | 书画摄影 | 和谐人文 | 文体设施 | 非物遗产 | 文保单位 | 民间文艺 | 嘉善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人文频道 > 人在嘉善  
老账本里的幸福进行曲
 





  
    上个星期你买过什么?吃过什么?很多人可能一时记不起来。但你相信吗,有人却知道30多年前自己买过什么,价格是多少。天凝镇洪南村就有这么一位普通农民,他手上有一个宝贝,可以告诉他以前的事情。他叫沈永林,他引以为傲的宝贝就是记录着他过去30多年来每天收支账的“袖珍收支册”,这本册子的时间跨度从1978年1月至今。
  
    A延续了47年的习惯
  
    “沈老伯,能告诉我30年前,随便一样你买过的东西的价格吗?”出于对沈永林账本的好奇,一见到他本人,记者就向他提出了这个问题。沈永林不慌不忙地从楼上找出一本册子,对记者说道:“这些问题只有我的‘老伙伴’才知道。”他拿起册子翻到其中一页,只见上面写着:1978年1月28日,买2斤咸肉一共1.88元,3包糖精0.3元。“那时候不买味精的,买糖精,糖精比白糖要便宜。”看到这些数字,沈永林回想起那个年代的物价。
  
    今年76岁的沈永林是家里三兄弟中的老大,1964年他成家后,父亲就让他当家。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6口之家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为了让家人少饿肚皮,沈永林延续了父亲记账的习惯,就是从那时候开始,他把家里的每一笔开支都详细记录下来。因为搬过几次家,记录沈永林家1964年至1977年家庭收支情况的账本已经找不到了,沈永林手里的账本是从1978年1月开始的。记者看到,这本已经泛黄的账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了121页,从1978年1月至今的所有收支明细都记录在册。
  
    沈永林对这本账本爱护有加,虽然纸都已经泛黄了,但是每一页都非常平整。沈永林有一个特点,喜欢写“袖珍字”,字挨着字,句连着句,全都挤在一起,外人要是想看懂他这本账本,还真得费一番功夫。记者有些纳闷,沈永林这么大年纪了,能看清楚自己写的“袖珍字”吗?沈永林笑呵呵地告诉记者:“我可是个近视眼,越近越看得清。”沈永林说,他爱记账的习惯全来自于父亲。“我爸爸原来是‘账房先生’,就是管账的,相当于现在的会计,他爱记账的习惯我都继承下来了。”
  
    B账本浓缩生活变迁
  
    “当时买一条鱼、两只鸡、三斤酱油、几把粉丝就算过年了。”沈永林说,这是1978年他家置办的年货,有鱼有肉,当时一家老小已经觉得很幸福了。“再看看现在,吃鱼吃肉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逢年过节吃的菜都堪比满汉全席了。”沈永林说,那时候,平时的餐桌上都见不到肉,只有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才会“开开荤”。
  
    沈永林回忆起,1978年,农村里开始有人养猪,他也养了一头,但舍不得杀来吃,因为卖猪的钱是家里一笔不小的收入。沈永林翻开账本,只见上面写着:1978年2月15日,我卖了一头猪,毛猪重156斤,收入78元;2月15日,我卖了猪上缴生产队后还透支10元,因为劳力少、口粮多,需要透支。沈永林解释说,当年他的三个孩子都在读书,大儿子刚刚14岁,家里吃饭的人多,挣工分的人少,年年都欠着生产队钱。为了养家糊口,沈永林养猪、养鸭,还在自留地里种土豆,卖给国营食品公司。“以前的生活可不能和现在比,我还记得当时集体劳动结束后,我们回家还要编草绳,小孩子搓绳,我们大人编,就为了赚点加工费。”沈永林说。
  
    上世纪80年代初,农村开始逐步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沈永林也分到了自己的土地,那年8月,他第一次去买化肥农药。账本上清楚地记着:1983年8月16日,买精敌1.86元,化肥、尿素16斤3.66元,尿素100斤。“我想起来了,当时尿素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国家分配的,根据你种植的农田面积分给你,另一种则需要自己买,价格相对高些,因此我记了2个‘尿素’。”沈永林说。
  
    记者发现,翻到1983年8月之后,沈永林的账本上再也没有出现过“透支款”三个字,而且那年沈永林家里出现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买化肥农药,第一次卖稻谷,第一次一下子有400多元钱,第一次上信用社存款……“我卖掉稻谷还去信用社存了150元。你看,我这记账本上记着,除去日常开销,留下家里零用的钱,剩下的全存起来了。”沈永林说。
  
    分田到户后,农民的日子越过越好,到1989年沈永林大儿子结婚那年,村里有一半人家都买了黑白电视机。沈永林指着账本说,儿子结婚他总共花了两万元,包括造房子、装修和摆喜酒。“买了台18英寸的西湖牌彩电,1300多元。”沈永林说,当时彩电供应非常紧张,要买电视机还要搭配购买一部吊扇,光买彩电可不行。
  
    沈永林家一直种水稻,经济条件在村里属于中等。2002年起,我县逐步取消“三提五统”,2004年又取消了农业税,沈永林的账本上也从此没有了这些支出。如今沈永林已经不种田了,家里的田有的征掉了,有的流转了,有的租给别人了,现在他每年的土地收益金大约有1600元。“2011年3月份收入:领养老金1120元;主要支出:买了4元的瓜子,7元的香蕉,9.5元的饮料,去扫墓买花20元。”记者看到,直到现在沈永林还保持着记账的习惯,只是记的内容跟以前大大不同了。“3月11日我家刚租出去两间房子,以后每隔三个月我又多了一笔1800元的房租收入可记。”沈永林乐呵呵地说。
  
    C重温那消失的记忆
  
    在沈永林的账本里,记者还发现了一些已经消失的支出项目。
  
    农业税
  
    记者翻开沈永林的账本发现,几乎每年都有个固定的支出项目,那就是“农业税”。从记录来看,沈永林在1989年上缴的农业税是113元,而到了2003年,他家所上缴的农业税则为40.09元。另外,诸如教育附加费等支出项目也不时出现。而从2005年起,他的账本上不再出现这些支出项目了。
  
    据悉,我县农村税费改革前,农民需要负担乡镇统筹费、以资代劳款、农业税、农业特产税、屠宰税、村提留等费用。2002年7月1日,我县根据浙江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通知》精神,全面推行以“减调改稳、合理负担、转移支付、配套进行”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税费改革。2005年7月,我县又全面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至此,我县全面实现农民“零负担”。
  
    摆渡、轮船费
  
    记者翻阅沈永林的账本发现,1978年至1989年这段时间,账本上时常会出现“摆渡费”和“轮船费”这两个支出项目。从1978年1月28日的记录来看,当时来回的摆渡费用是2分钱,而到了1989年3月下旬,来回摆渡费上升到2毛,而当时的轮船费是1.42元。
  
    沈永林说,当时交通不便,出天凝镇要靠摆渡,到嘉善县城还要坐轮船。后来集资建洪溪大桥时,沈永林与村民们积极捐款,他在记账本上写着:建桥捐款65元。1989年5月,洪溪大桥建成通车,“摆渡费”也从此在他的账本中消失。
  
    据了解,1978年,我县共有渡口226处、渡船226艘。为改善百姓交通状况,政府一直在实施撤渡建桥工程。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县在撤渡建桥工程中累计建桥185座,投入资金2亿元。2007年11月30日,杨庙三店大桥建成通车,嘉兴市范围内的最后一个渡口——三店渡口随之撤除。
  
    D小账本折射大幸福
  
    账本上不断变化的数字,清楚地记录了沈永林一家这几十年来生活的变化。1964年那会儿,沈永林在生产队劳动,每个月的工资还不到20元,而现在,他每个月都能拿到464元的养老金。“虽然物价在涨,但收入也在增加,市场上的物资越来越丰富,现在的生活真的比过去好了很多,老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幸福了。”沈永林忆从前道现在,感慨颇深。
  
    对于沈永林每天记账的习惯,老伴陈玉玉一开始并不理解。“哪有人鸡毛蒜皮的事情全都记下来的,刚结婚那会儿,看到他拿着本子追着我问,今天买了些什么,花了多少钱,我就在想,难道还怕我乱花钱不成?”说到这里,陈玉玉笑了起来,“那时农忙,干了一天活,累都累死了,结果他回到家还要拿本本子来烦我。”如今,每当沈永林拿起账本说起过去的事,陈玉玉就觉得现在的生活很幸福,因为以前的日子原来是那么艰辛。
  
    记者摘了沈永林账本里的几笔收支记录,发现每一笔都写着幸福。
  
    1990年9月2日~14日:领存款111.37元、志成交款70元。志成是沈永林第三个儿子,大儿子和二儿子都进了水泥厂,1988年年底,志成办了进手套厂的手续,1989年他正式开始工作,但那一年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钱交给家里。到了1990年,他把70元交给了沈永林,全家还为此庆祝了下,因为3个儿子都进乡镇企业工作了,那一年3个儿子每月一共可以挣350元左右。
  
    2010年1月18日~31日:养老金(928元+120元)。
  
    2007年这个年份沈永林一辈子也忘不了,这一年他家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这一年,他家的农田被政府征用,同年,他拿到了养老金,当时夫妻两人共有580元养老金,现在光一个人就有464元了。2010年1月,国家对60周岁以上的老人发放基础养老金,沈永林和妻子都非常开心,他说,这样一算,夫妻俩的收入又多了120元,日子越过越宽裕了。
  
    2011年10月8日:买米105元,买油54.5元,买肉、买鱼80元。
  
    沈永林至今还保留着记账的习惯,他说他要一直记到记不动为止。沈永林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家的收入状况也发生了变化,以前的主要收入来自于种田所得,而现在除了养老金、出租房的房租,还有妻子打零工的收入,夫妻俩的年收入从以前的几百元变成了如今的1万多元。
  
    如今,沈永林的三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每个月都会来看望老夫妻俩,如果工作不忙,每个月会过来两三趟。“孩子们都很孝顺,孙子孙女也很懂事,大孙子在上海读大学,两个孙女都在嘉善高级中学读书,成绩都非常优异。”一说起孙子孙女,沈永林就乐得合不拢嘴。沈永林告诉记者,他大儿子在嘉善一家装修公司上班,二儿子是屠夫,三儿子是泥水匠,三人的月收入都在3000元左右。“三个儿子小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和四邻八乡的邻里乡亲一样,我们一家虽谈不上富裕,但早已小康,日子过得非常幸福。”沈永林说。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作者 撰文 倪杨艳 摄影 胡凌翔  编辑 董玲珠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