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到西塘镇星建村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绿意绵延的2000多亩稻田正孕育丰收的希望:嫩绿的稻穗已完全从剑叶鞘抽出,笔直朝天,成型的谷粒憋着劲,正在鼓起。
车子在村道上行驶,远远就能看见有一个白色大棚“藏身”在这片绿海中,分外显眼。走近细瞧,它并不是一般的薄膜大棚,而是一张巨型的“蚊帐”,每间隔60厘米用钢管撑起,罩着1亩多的稻田,把里面的水稻护得严严实实。“这样害虫飞不进,水稻生长全过程可以不施农药,加上按750公斤/亩的产量,分阶段施下农家肥,可以保证大米颗颗‘绿色’。”嘉善农星植保专业合作社社长王志康说。
这种巨大的“蚊帐”,就是水稻的防虫网,用尼龙织成,拉扯不断,网眼约1毫米左右,使得灰飞虱、飞蛾等只能在帐子周围飞舞,望着近在咫尺的稻子“垂涎三尺”。撩起帐子,里面的水稻齐刷刷地长至成年人的胸口甚至脖子处,稻穗在20厘米左右,足足有旁边水稻稻穗的1.5倍长,谷粒更大。
站在帐门口,握着大个的稻穗,王志康笑了。今年5月初,根据县农经局植保站的安排,王志康从星建村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中辟出1.2亩作为试验田,张上大“蚊帐”,用机插秧盘的方式播下了“甬优12号”。在成功完成两次育秧后,留下了部分秧苗。“在整个生长过程中,一般水稻需要喷洒5次左右的农药,用药成本在100元/亩。用了防虫网,这些便省去了。”王志康说,更让他开心的是,帐子还起到了抗台的作用。在台风“海葵”肆虐过后,虽然功能区内的水稻依然保持棵棵直立,但帐子内外的水稻却明显不同。帐子外的水稻叶尖破碎,叶子发黄;帐子内的水稻却毫发无损,翠绿欲滴。
“让水稻在星建村省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的‘蚊帐’里安家,目的是要种出有机大米。”王志康告诉记者,星建村属于纯农业的生态村,水稻灌溉用水来自芦墟荡,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水稻肥料来自农家肥。在防虫网替代农药使用后,种出的大米基本可以达到有机大米无农药、无化肥、无污染水质和空气的高标准。
县农经局植保站站长沈勤文表示,搭建1.2亩防虫网大棚花费了约1.5万元。投入虽然大,但很划得来。钢管可永久使用,防虫网3年左右更换一次。据王志康测算,由于运用防虫网有效防治了灰飞虱,减轻了条纹叶枯病的发生,稻田预计产量达840公斤/亩,比正常种植的产量高出20%,种出的有机大米在市场上每公斤售价60元,亩产值超4万元。
今年,我县有西塘镇星建村、陶庄镇金湖村两地共2.4亩的水稻生长在“蚊帐”里。明年,我县将视情况扩大示范面积,开辟水稻丰产丰收、优质高效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