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技术,也叫三维技术,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是生活中我们接触最多的3D还是影像形式的,比如说3D电影。今天百姓故事的主人公梁震华所从事的是三维重建的工作,他让3D变得更加逼真、可以触摸。
“这是一个释迦牟尼佛的三尊像,是将近七八百张不同角度的照片完成的三维拍摄。”浙江华震数字化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梁震华从事的就是采用照相机获取三维信息,然后进行三维重建的工作。在一间会议室的展示柜上,记者看到了刚刚图片展示的释迦牟尼佛像的三维重建成果。按同比例缩小后,佛像无论色彩、神态、精度都不逊于原貌,这是由三维打印机打出来的模型,而成功打印的前提就是原始数据的采集和软件的应用,这就是梁震华十多年来潜心钻研的领域。
56岁的梁震华原先是上海化工机械三厂设计科的一名技术员,1996年,40岁的他开始将目光关注到三维空间技术,梁震华说,当时的三维空间技术已经有所发展,但有一定的局限性。“当时只能做一个视觉三维,就是用眼睛看是三维的,效果很好,但是不能做实物复制的三维。”
梁震华说,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三维信息是通过激光扫描仪或者白光扫描仪采集的,导致精度不高、色彩还原度不高、数据信息量少。于是,他有了一个构想,基于二维影像进行三维重建,简单地说,就是基于照相机拍摄的照片采集三维数据。
“把每个像素还原一个空间点,比如我用3900万像素的相机来拍,我要还原3900万个空间点,这就把所有精细的东西还原出来了。”梁震华说。当时他给自己定的期限是一年,一年内至少能找出最为关键的参数并形成最终的理论。
设想的一年期限最终花费了五年,直到2000年,梁震华终于找出了从二维到三维最为关键的参数,并形成了理论。
2006年,梁震华下决心将三维重建技术实现应用,于是,他带着10多人的团队来到了嘉善,并于2007年3月成立了华震数字化工程有限公司,主营三维图像重建技术的研发。
2011年,梁震华的公司迈出了重要一步,当年5月,梁震华通过努力争取到了一次机会,用公司研发的设备对莫高窟洞窟文物进行图像采集和三维重建,试图进行包括色彩、神态、比例等完美再现。
之后,梁震华的团队和敦煌研究院方面共同出资100多万元,对332号洞窟内的所有文物进行三维数据采集,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梁震华说,建立这样一个数据库有很大的意义,能永久性地保存形状的数据、色彩的数据,同时,还可以对它进行研究,包括色彩的研究、形状的研究、文化的研究,此外,这些数据可以进行商业化的运作,比如国家现在搞文化产业,我可以“复制”敦煌。
梦想即将变为现实,梁震华说,敦煌研究院已经和他的公司达成了合作意向,将联手通过三维重建,“复原”一些洞窟,制作成模型后将送到美国进行展出。
除了在文化产业上的应用,梁震华的三维重建系统还广泛应用在航天、军工、工业测量等领域,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未来两三年,梁震华将在县经济开发区打造一个产业化基地,项目投产后,可年产多功能三维重建设备2000多套,年销售收入可达20多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