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浙江微博 民论坛 心志愿者 善广电 善数字报
新闻检索
 首  页   |   嘉善新闻   |   观天下  |  在线访谈  |  网  视  |  民生信息  |  专  题  |  活  动  |  图  吧
市民论坛  |  爱心志愿者  |   商  务  |  金融频道  |  微嘉善  |  热点话题  |  人  文  |  广  电  |  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向本网投稿   《嘉兴日报》嘉善版新闻热线:84311000 13758090000   嘉善电视台新闻热线:84211999
   频道首页 | 柳州采风 | 节庆活动 | 书画摄影 | 和谐人文 | 文体设施 | 非物遗产 | 文保单位 | 民间文艺 | 嘉善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人文频道 > 柳州采风  
家乡的船和家乡的路
2013年01月17日 10:07:31     [我要投稿]

  高速公路上车流如潮、高速铁路上列车如梭,家乡已搭上了时代的高速列车,日新月异。坐在奔驰的车上,偶尔看见一片整齐农田,墨绿的水稻、细细的田埂,尘封的记忆一下子打开了。

  家乡是一块最具江南水乡特色的土地,一望无际的肥田沃土,不要说山,就是连一个隆起的小丘都没有。如织的河流蜿蜒曲折,流淌在棋盘似的平原上,流到了黑土地的腹部。愈行愈窄,愈行愈浅,终于到了尽头,成了一只只浜。浜的两边,坐落着的是低矮的平房,间或土墙草棚,形成了一个个自然的村落。庄稼汉们生于斯,长于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繁衍生息。

  江南,一个多雨的地方。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春雨绵绵,“清明时节雨纷纷”,“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秋雨潇洒,“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更有那夏日的雨,那么的急,那么的骤,“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

  江南,一个多泥的地方。满世界的泥,就是路,从窄窄的田埂、宽宽的大道到高高的垄沟,一律由泥土筑就。一阵雨洒在结实的泥路上,就像给路抹上了一层油,滑得使人站不住脚;一两天雨下来,平整坚硬的田岸成了一片烂泥,一脚一个泥潭,走的人多了,田岸成了烂泥塘。好在农民兄弟赤脚惯了,否则,连穿元宝套鞋都休想在田岸上行走。

  家乡的泥路只能挑担步行,下雨后的泥路连步行也困难,更不要说推车子了,所以,勤劳智慧的家乡人,引进了“船”这种运载工具。所以说,是家乡的路孕育了家乡的船。

  水乡河网,船成了最好的运输工具。生产队里要买点农药、化肥,小木船一撑,三里、五里一个来回,半天时间就解决问题了;新谷上场,要交公粮、粜余粮,满场金黄的稻谷,经过几个太阳的翻晒,傍晚,稻谷落船。一担一担的谷子倒入船中,船舱的四周一圈一圈地围起了巢领,船舷已经快要碰水了。上面用尼龙纸盖好,四面压实,最后的一担谷子就放在晒场边上老宅的正屋里,等明天临开船时再挑上去,压压船头,一切准备妥当,将满船小心翼翼地停进船棚。第二天一清早,轮到粜谷的人早早地把昨天下午已经装满的谷船撑出了船棚,把最后的一担稻谷挑到船头上,稳稳地点开船,随着“叽咕、叽咕”有节奏的橹声,趁潮来水,前往县城的国家直属粮库。

  小木船走不了大水面,水泥船就应运而生。生产队购买的水泥船一般是五吨的,船尾有一个圆形的洞,用水泥板盖着,揭开盖,下面就是后舱,每逢出远路,这后舱就是睡觉的地方。

  不光农村运输主要靠船,从县城到乡镇,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轮船。除此之外,只有步行。上世纪70年代初,家乡才建了从魏塘到西塘的善西公路,之前,只有沪杭铁路和杭申公路在嘉善境内穿过。

  出城区往北一里路光景,就是老火车站,火车站的旁边就是轮船码头。到乡镇的客轮一般是每天一班,下午两三点钟开出,优哉游哉地到离县城一二十里的乡镇时,往往已经傍晚了。轮船就在乡镇的码头上过夜,第二天一清早,载着上城里的旅客起航。所以,那时从县城到远一点的乡镇办事,一天打一个来回是不可能的,非过夜不可。好在乡镇的供销社一般都设有招待所,虽然比较简陋,但可供过夜之需。

  沪杭铁路从东向西从嘉善境内穿过,大家习惯把铁路以北的地方称为“路北”,铁路以南的地方称为“路南”。路北河面开阔,地势低,平日里,水面和田畈相差无几。遇到汛期,水位要高出田畈许多,所以,路北沿大河的地方都筑起了圩岸,在通往村落的小河口上,建起了水闸门。一旦水位升高超过田畈,就把闸门关上,从里面往外抽水。乘着轮船到路北的乡镇去,只觉得轮船在地面之上行驶,近岸一块块油绿油绿的水稻、远处竹林掩映的村舍一览无余。

  路南的情形就大不相同了。路南比路北的地势要高,即使是汛期,一般也不必担心河水会漫上田畈。但路南河道狭小,遇到河水退潮,乘在轮船里,只觉得是落在谷底,只看见两边的河堤。冬天,你急急忙忙地赶时间到轮船码头,可能就会看到轮船停开的告示,因为河水太浅,轮船无法通行,只得自认晦气,辛苦两只脚了。有时,坐在轮船上,船开得好好的,突然停滞不前了。为什么呢?原来,河水上涨,高高的轮船钻不过桥洞。于是,轮船的工作人员就会到船舱里,动员乘客集中到船头,把船头压下去,待船过了一半,又让大家集中到船尾,轮船才喘着粗气,慢吞吞地驶过桥洞。

  那时,自行车这时髦的东西只有城里人有,但能在城里骑,出县城就是泥路,两个轮子是受不了坑坑洼洼的泥路的。后来乡办企业开始兴盛,通往县城的大路开始铺上沙石,有了简易的一两米宽的土公路。从乡镇到村里,人们在高高的垄沟上铺上一块块五孔楼板,连起来成了“水泥公路”,乡下人开始有了自行车、摩托车,他们的车技远超过城里人,50厘米左右的五孔楼板上,照样车行如飞。

  要致富,先修路。深山老林是这样,平原水网地区也是如此。于是乎,由简易公路开始,家乡的道路建设日新月异。随着公路建设的不断发展,乡乡通公路,村村通公路,船渐渐地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快速便捷的公共汽车代替了老慢的轮船,轮船客运公司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站在河边,偶尔看见“嘭、嘭、嘭”地驶过的装着柴油机的捕鱼小船,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那时家乡的路和家乡的船。

 

作者 黄竞浩  编辑 毛静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关闭窗口]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