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浙江微博 民论坛 心志愿者 善广电 善数字报
新闻检索
 首  页   |   嘉善新闻   |   观天下  |  在线访谈  |  网  视  |  民生信息  |  专  题  |  活  动  |  图  吧
市民论坛  |  爱心志愿者  |   商  务  |  金融频道  |  微嘉善  |  热点话题  |  人  文  |  广  电  |  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向本网投稿   《嘉兴日报》嘉善版新闻热线:84311000 13758090000   嘉善电视台新闻热线:84211999
   频道首页 | 柳州采风 | 节庆活动 | 书画摄影 | 和谐人文 | 文体设施 | 非物遗产 | 文保单位 | 民间文艺 | 嘉善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人文频道 > 柳州采风  
账本里的故事
2013年01月22日 10:49:13     [我要投稿]

  离休干部老王有一个记账的好习惯。从1949年开始一直坚持到现在。在经济拮据的年代,记账帮助他精打细算合理安排每一笔开支,保证全家生活温饱。这账本还是一部家庭历史档案,详细地记录了一个小家庭建立,三个女儿出生、成长、工作、结婚及生育第三代的具体年月;还有亲朋好友家里发生的婚丧嫁娶事件,也都有记录。老王说:“现在翻翻这些账本,许多往事就像放电影一样在脑海里出现。”

  20世纪50年代的结婚“三大件”

  听过上世纪70年代的结婚“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上世纪80年代的“三大件”是冰箱、彩电和洗衣机,上世纪90年代的“三大件”是空调、电脑和摄像机。可你知道上世纪50年代的“三大件”是什么吗?老王的账本里告诉你:就是面盆、痰盂和热水瓶。别笑话他们寒酸,购买这“三大件”的钱还是他妹妹资助的呢!

  上海刚解放时,老王放弃了原来的工作,报考华东人民革命大学,经过短期学习培训后,分配到嘉善农村从事土改工作。他的爱人是土改工作队的队长。1949年他们刚参加工作时,享受供给制待遇,吃的是大灶,穿的是统一发的灰色军装,毛巾、牙刷和牙膏等日用品也是发的,每月还发8角零用钱。

  1952年改为包干制,他们每月26元,包括吃、穿、用都要在这里开支,所以不可能有什么积蓄。1955年他们结婚了,那年老王28岁,他爱人30岁。他们的待遇改为薪金制,每月各53元,当时除了个人的衣被和日用品外,一无所有。妹妹了解哥哥的处境,寄来50元作为结婚费用。老王和爱人一起到嘉兴旅游了一趟,买回了面盆、痰盂和热水瓶,又买了几斤糖回来分给同事和朋友,就算完成了人生大事。这在当时是最省钱又时尚的“旅行结婚”。

  清贫生活三十年

  1956年、1958年和1961年,三个女儿相继出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们把岳母从老家接来帮助照顾小孩,收入还是夫妻两人的106元,日子过得捉襟见肘。其间妻子娘家的侄子农校毕业后没有工作,来嘉善投靠姑父姑母,而且是农村户口,没有国家供应粮,五个人的定量不够七个人吃,有时还要买黑市粮,负担更重了。幸好老王家里弟妹常把自己节省下来的钱和布票等接济给他们,帮助度过这艰苦岁月。

  上世纪60年代初期,老王因为营养不良得过浮肿病,吃医生配的营养粉(米糠)治病。有一次捉到一只大老鼠,老王剥了皮烧了一碗红烧肉给三个孩子吃,每人分到一条腿,看到孩子们吃得开心,老王心里却无比辛酸。

  老王53元的月工资一直拿到1978年,加了一级工资,变为59元。可是他妻子在1960年下放,由国家干部变为集体商业的职工,工资降了一级,一家人每月就靠百元左右的工资,精打细算过日子,三个女儿成长、求学,还要应付人情往来,实属不易。

  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各种政治运动不断,出身地主家庭的夫妻俩相互支撑,相濡以沫,共同维护着家庭。这20多年,家里不但没有积蓄,还欠500多元的债务,老王卖了上海的房子和妻子的一只金手镯,才填补了空缺。

  困难时期,对于亲戚朋友送来的礼物,无论大小老王都要折价入账,虽然自己的日子过得紧巴巴,也要回送一些礼物表示心意。每一笔赠款都有记录,海外的美金或港币还要注明当时的兑换比例,这是因为他有一颗感恩的心。

  喜事连连的20世纪80年代

  1980年老王调到县城工作后,全家搬到嘉善居住,单位分配了公房,条件比住在农村小集镇有了很大改善。他花80元买了一辆旧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这是第一喜。

  第二喜是1982年8月接受在广州工作的二弟邀请,全家去广东旅游,这是老王夫妻参加工作30多年来第一次全家远途旅游,花了300多元。

  三个女儿相继结婚生育,有了第三代,这是第三喜。那时大女儿结婚的陪嫁是14英寸上海牌黑白电视机,结婚费用老王花了617元。二女儿结婚陪嫁的是14英寸彩电,是海外亲戚送了200美金,用兑换券买的,其他结婚费用花了190元。三女儿结婚时,因为女婿是现役军人,家在农村,婚房就在老王家,老王简单装修改造自家的房子花了1200元。这三件大事办下来,了却了老两口的心愿,也几乎花光了所有积蓄。

  苦尽甘来的二十年

  1991年开始,老王家的经济状况开始好转,一是女儿出嫁后负担减轻了;二是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每隔几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而老年人习惯了节俭过日子,有了钱也不会乱用,积蓄逐渐多起来。当家中存款有8000多元时,老王情不自禁地在账本上写下“我快要成为万元户了”以表达激动的心情。

  物质生活富裕以后,老两口追求精神生活的充实。1994年,老伴进老年大学学习花鸟画、体操和电子琴,现在画花鸟画已经有一定水平。80周岁大寿时女儿送她一架钢琴,她爱不释手,家中经常传出悠扬的乐曲。

  2006年老王和老伴住进嘉善老年公寓颐养天年,他经常主动为其他高龄老人服务。老王说,现在在老年公寓的生活,精神愉快,事事称心。这样的幸福生活,要努力争取再活20年。

 

作者 素英  编辑 毛静静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关闭窗口]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