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我的脑海里依然会浮现出家乡的竹匾。它们如花朵般高高低低、错落有致地盛放在我的记忆里。顺着记忆往回爬,我蓦然发现,原来村里的石臼、方凳、柴垛、岩石,都曾“接待”过竹匾。在我年少时,竹匾是家家户户必备的农具。它色如黄纸,形如望月。在晴朗的日子里,它们晾晒农作物的功能被体现得淋漓尽致。
晨光初露,外婆拿着竹匾往门外赶。那时,我还不明白外婆为何如此着急,只顾趴在窗户上发愣。懂事后,我才明白,原来给竹匾选择场地是一门技术活。日照时间长的地方,最受欢迎。谁都会因为自己抢到黄金地段而欣喜。外婆端着竹匾,脚步蹁跹地行走在村庄的小径上。她把竹匾放在瓜架上,放在枯树的枝丫上,放在院前的条石上。那时,我总固执地认为,外婆是端着“月亮”在奔跑。我在窗口大喊——瓜架上长“月亮”了,枯树上长“月亮”了,条石上长“月亮”了。
年纪渐长后,我也开始热衷于端着“月亮”奔跑。外婆说,今天晒笋干。我便端着家里的竹匾四处跑。当我端着竹匾,学着外婆的样子一路疾走时才发觉,原来那种感觉是那么美好。我的脚步如同浮在水上的莲花,轻盈而柔软。拂过我脸庞的微风优雅而轻柔。我想,如果没有竹匾,我断然一辈子也无从感受这种美好。
一天里,我总要翻晒几次竹匾里的东西。我拿着筷子,细细翻晒,心里总觉得别样的温暖,心想,没有一样器具比竹匾更适合晾晒东西了。如果碰巧竹匾里晒着的是番薯条,我翻晒的次数便更加频繁。我如同一只快乐的小鸟,马不停蹄地在各个竹匾间来回奔走。总有几根薯条,被我冷不丁塞进嘴里。我的嘴里,马上便翻涌起阳光的气息。经过晾晒的薯条,兼具甜蜜与柔韧,比牛皮糖更耐嚼。我常常嚼着薯条,从一个竹匾处赶往另一处。在奔走的过程中,我的味蕾享受无穷。
一年下来,经竹匾晾晒的农作物何其多。笋干、薯条、黄豆、黄瓜片、板栗……因为它们,我有幸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端着“月亮”奔跑。我的许多年少时光,是在奔跑中度过的,但唯有端着“月亮”奔跑最令我记忆深刻。
对外婆来说,竹匾帮她晾晒了许多农作物。而对我来说,它给了我许多欢喜与新奇。如今我才明白,竹匾在我童年里投下的影子,居然那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