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雪过后,化雪天气寒冷,但是家住罗星街道马家桥村的残疾人沈海根却倍感温暖,他点单要求的被子、轮椅、护理床等春节前就已送货上门,这多亏了罗星街道率先推出的“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关爱残疾人。
肢体残疾的沈海根是在残协调研员走村入户调查时发现他的困难的。“原来他的床是拿两个板凳加一个竹垫简单铺设的。”罗星街道残联理事长蒋凤英说,增添了厚厚的冬被,有了护理床,下床便捷不少,还可以坐着轮椅串门,现在,沈海根逢人就说起街道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
去年开始,该街道制作了850份生命阳光·温暖残联爱心服务联系卡,把街道残联、村(社区)残协干部的姓名、联系方式、服务内容印制在爱心服务卡上,发放到各位残疾人手中。在此基础上,街道创新推出为残疾人“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助困帮扶模式。
“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对网格内的残疾人、残疾低保户、低保边缘户、重点伤残军人、困难残疾家庭做好综合信息动态跟踪,清楚基本情况、了解生活状况,掌握思想动态,记录联系方式,采取帮扶措施。
去年残疾户包阿英去世,留下2个智障的儿子钟荣根和钟荣新,哥哥钟荣根具有一点生活自理能力,一次出走后一直未归,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钟荣新孤苦无依。残协干部“量体裁衣”主动联系饭店,组织助残志愿者每天为他送饭。除一日三餐外,还按季送上衣物被褥,解决他的日常基本生活需要。
该街道党委委员、纪委副书记盛颖琼表示,在实施个性化帮扶服务活动中,共为363位残疾人“量体裁衣”定制个性化的生活保障、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医疗康复等帮扶方案,还提供创办实体、个体经营、种养殖业、推荐就业等发展方案,帮助残疾人自力更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马家桥村的李娟就是通过“量体裁衣”成功创业的典型。原来在企业上班的她因工伤肢体残疾后无业在家,通过零散养羊增加点家庭收入。之后,街道牵头信用联社贴息帮助她贷款扩大经营规模,现在通过养羊和种植甜瓜,一年毛收入超过10万元,让她家过上了小康生活。
现在,该街道每个村(社区)都配有残协干部,人手一本“量体裁衣”个性化服务情况记录本,动态跟踪辖区内的残疾人生活、工作等。从今年开始,每周三,罗星街道所有机关干部驻村解决民生问题,以帮助更多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过上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