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按照现有解读,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虽然目前我县尚未有完备的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但却一直具备家庭农场发展的合适土壤,发展趋势一片向好。起步早望借着东风再火一把
中央一号文件首提家庭农场,嘉善农民能理解其中概念么?近日,在位于陶庄镇的嘉善汾湖观光果园内,“园主”陈秋其和他的爱人正忙着打理韩国梨,他直截了当地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了家庭农场,像我们夫妻俩这样的就算家庭农场,我还正希望今年借着这个东风再火一把!”陈秋其可以说是我县家庭农场的第一人,2001年,他就来到汾湖边追逐“农场梦”。陈秋其指着正在打理的韩国梨说:“2006年时,我就引进3个品种的韩国梨,它们也成为了农场壮大的见证者。”经过十多年的建设,果园种植面积达到了106亩,成功注册“汾湖滩”商标,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证书,并申报了绿色农产品。去年,陈秋其的果园还成功创建为2011年度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之一。作为省科技示范户的陈秋其认为,自己家庭农场得以成功是因为自己起步较早,累计引进了近150种新品种果树,依靠科技抢得了市场先机。他说:“家庭农场错位发展、走科技路很重要,单纯集聚土地搞老一套农业种植并不合适。”
陈秋其告诉记者,真要从事家庭农场必须要耐得住寂寞,农业生产特性决定了家庭农场不是赚“快钱”的领域,更不要一味追求高产出、高回报。老陈的实际行动也证明了这一点,虽然背靠美丽的汾湖,但他今年才决定全面踏入观光游、采摘游领域。陈秋其说:“中央一号文件出台是个有利契机,而农场果树已培育成型也是自己作出这一决定的重要原因。”为借着一号文件这个东风再火一把,陈秋其已决定今年引进早熟水蜜桃、早熟枣子等新品种果树,让家庭农场更有味道。底子好愿发展环境再好一些
嘉兴市从2010年尝试开展家庭农场工作,这个时间点正好位于我县精品农业示范点建设期内。在2009年到2011年间,我县累计建立起了精品农业示范点80个,而这80个示范点承担的除精品农业建设任务外,还需要具备示范带动周边农户的作用。正是得益于这一体系,我县家庭农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为未来发展壮大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业内人士看来,家庭农场的最直接要素是要解决农村空心化,重新把农村劳动力引导回农村。而我县精品农业示范点建设的直接效应就是带动了大学生回乡务农热潮,大学生与父母一辈共同从事精品农业,形成家庭农场发展雏形。大云镇美华水产养殖场负责人杨珍就是在2008年返乡从事甲鱼养殖的。经过5年多的发展,养殖场形成了杨珍及其父母、部分周边村民主管养殖,她的爱人主管网络经销的家庭农场形态,直接带动了周边50多户农户从事甲鱼养殖。该养殖场也成功创建成为2011年度嘉兴市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
今年年初,省委常委、公安厅长刘力伟在善调研期间,对杨珍的家庭农场模式表示肯定,并希望我县继续以大学生返乡为引导,发展具有现代化特色的家庭农场模式。记者从县农经局获悉,截至目前,我县大学生创业人数达53人,大学生专业合作社8家,大学生自主投入资金达4000多万元,规模面积有2000多亩。
伴随着精品农业示范点建设,我县同时强化了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扫除了农户在思想和技术层面的障碍。
仅去年一年,我县在提升“五个一批”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工作中累计培训1316人次。位于姚庄镇中联村的嘉善县新源水产种业养殖场也是一家典型的家庭农场,这个2009年初建的养殖场仅用3年时间就成为了四大家鱼、黄颡鱼等种苗培育的示范基地。负责人吴国新告诉记者:“我自己一年至少可以参加3次各类培训,有县农经部门提供技术支持,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发展家庭农场自然不愁。”吴国新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家庭农场发展环境再好一些,让更多农户愿意回乡务农。他说:“只要发展环境好,农户肯定愿意回来的。”
热情高盼扶持政策再多一点
“我和沈正明是亲兄弟,如今各自有家庭,不在一本户口簿上,还能算家庭农场吗?”虽然嘉善众诚农机专业合作社副社长沈正平说的是一句玩笑话,但却真切地反映了当前我县家庭农场的认定、扶持等难题。除嘉兴市在2011年底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家庭农场的指导意见》外,涉及财政、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少之又少,家庭农场相比合作社建设更缺少系统性扶持政策作支撑。
就当前我县家庭农场发展实际而言,家庭农场建设必然伴随着土地流转。我县在土地流转方面有着完善的配套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中,农场主们更加担忧土地流转年限问题。我县农业发展的大好态势和城乡统筹步伐的日渐加快让农民更加珍惜土地,土地流转年限普遍不长,一般维持在三到五年不等,更有一年一签约的案例。对农场主们来说,最担忧的是在这种模式下,流转土地到年限后农民不愿意续签该怎么办,部分农场主也因此迟迟不敢加大科技投入。
不同于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农场主的经济实力并不雄厚,资金抗风险程度较低,而参与土地流转的农民也担心农场主会“干不下去”,还破坏原有耕地质量。可以说,在这些问题上,农民、农场主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土地流转已经成为我县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政府需出台相关政策进行引导扶持。农业界县政协委员在今年“两会”上已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建议:“嘉善家庭农场发展可以借鉴上海松江模式,将家庭农场规模维持在100亩至150亩之间,政府相关部门和所在地村委会负责土地流转协调、签约等工作。这样既可以确保家庭农场成片经营,同时也能让农民放心。”
据悉,中央一号文件出台后,中央、省、市、县有关部门都已着手研究相关政策,涉及资格认定、土地流转、财政补贴、农民培训等多个方面,浙江省一号文件也已出台。相信不用多久,农场主们希望扶持政策再多一点的愿望就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