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是第53个世界气象日,今年的主题是监视天气,保护生命和财产。监视天气,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查看和预报天气情况,对于天气预报大家应该是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日常生活中离不开气象预报,陌生,是因为很少有人知道气象工作的具体情况,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位气象监测员,她叫汪清梅,是嘉善国家一般气象站的负责人,今天的百姓故事就一起了解她的气象监测工作。
这天上午9点,记者来到位于柳洲公园的嘉善国家一般气象站,80后的汪清梅正在查看当天的实时气象数据。
汪清梅说,自己的每天要做的,主要是对嘉善地面气象要素,诸如气压、温度、湿度等进行观测。十年的监测工作生涯,让汪清梅养成时刻关注天气的习惯,即便是轮班休息时,也会习惯性的关注气象方面的信息。
汪清梅介绍,我国气象站分为基准气象站、基本气象站和一般气象站三类,是中国气象局根据地理分布、区域气候代表性等进行确定的。基准气象站是国家气候站网的骨干,基本气象站是我国天气气候站网中的主体,像嘉善这样的一般气象站是国家天气气候站网的补充,获取的观测资料主要用于当地的气象服务。柳洲公园因为地势空旷,就成了一个比较理想的观测地点。这气象站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平时并不起眼,却是整个社会大机器正常运转不可缺少的零部件。尤其是遇到灾害性天气时,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汪清梅说,向国家气象中心传送24米/秒以上大风“重要报”的情况,她工作至今只经历过两次,而平时大多数时间,面对的都是枯燥、千篇一律的工作。作为一般气象站,原则上不需要夜间值守,但因工作需要,汪清梅和同事这十年之间,一晚都没缺岗。
除了天气监测,观测员还要负责设备的维护,一旦仪器出现故障,要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汪清梅就几次遭遇突发情况。2009年8月27日,一场强雷暴天气损坏了气象站的一个核心部件。
汪清梅说,当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怎么能把故障排除,数据顺利上传。当时她立即联系上级领导,从邻近同级气象站紧急调拨了器材。从凌晨1点开始,等仪器换好可能快3点钟了,后续的4点、5点钟还要去观察一下数据是否正常,也就是整个晚上了。等到下班以后觉得有点辛苦,但当时那种情况,她仍然把工作第一放在了首位。
工作第一,用汪清梅的话来说,干这行工作态度必须严谨,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每小时上传系统的数据都不容有误。
十年的气象监测生涯,汪清梅经历了嘉善气象从人工观测到自动观测的转换,自动观测设备越多,收集的资料越详细,数据分析也就越准确。
汪清梅说,不管设备如何增减变化,作为气象人员,严谨的工作态度和方式始终如一,希望自己今后能为市民带来更加准确及时的气象监测数据和气象预报。虽然如今气象站在向自动化,无纸化发展,但是对于最基础的数据记录,气象监测员们始终坚持沿用传统的铅笔书写的方式。在淡淡的铅笔印迹下,有风起云涌,电闪雷鸣,霜露雨雪,酷暑严寒。他们不会出现在抢险抗灾的第一线,很少成为电视新闻中夺目抢眼的角色,但在每一次抗灾减灾的成功背后同样有着他们的一份功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