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加强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提高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深化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建立健全校园安全、校车安全长效机制。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促进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嘉善第二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完善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20分钟医疗服务圈”。推动社会保险服务网络向村(社区)镇延伸,按国家有关规定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保障水平。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科学布局养老服务设施,推进西塘安平老年健康生活社区养老机构建设,加快乡镇敬老院向养老服务机构转型,打造长三角养老安康宜居之地。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实施农村危房改造。
五、建设开放合作先导区
重点加强与上海的区域合作,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建设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示范片区。
打造开放合作平台。发挥毗邻上海的区位优势,依托嘉善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建设浙江临沪产业合作园区,积极承接上海产业转移,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发展与上海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相配套的产业。发挥台商集聚优势,加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平台建设,吸引台资企业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扩大与台湾地区的经贸合作。支持在条件成熟时整合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设立综合保税区。
拓展开放合作领域。加强与上海在科技人才、商务旅游、教育医疗方面的合作,全面接轨上海。依托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归谷”科技产业基地,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在嘉善创业,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多种方式的合作。积极为上海虹桥商务区等提供配套服务。整合旅游资源,共同打造上海旅游休闲后花园。定期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医生到上海培训,推动嘉善中等职业学校与上海职业院校合作办学。与上海医院共建医疗合作平台。加强与国内其他地区在投资、产业方面的合作,支持共建合作园区。深化与台港澳地区的经济合作,加大引进台资的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到香港上市融资。拓展国际经贸合作,提升外资利用水平。
优化开放合作环境。加强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通道建设,完善有利于开放合作的制度,改善开放合作条件。规划实施沪杭高速亭枫枢纽改造,推进320国道(嘉善段)改造建设,研究利用沪杭铁路复线开通上海至嘉善的通勤列车,研究推动上海公交线路向嘉善延伸。完善户籍、住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险等人才引进政策,依法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健全公交、旅游、医疗等异地结算“一卡通”制度,建立与周边地区社会管理、信息共享的联动机制。
六、建设民生幸福新家园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共享科学发展成果,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的幸福嘉善。
积极推进富民增收。围绕富民增收,积极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完善分配制度,促进创业就业。优化和创新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强化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协调职能,加大对中小企业金融扶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集聚集约发展,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加强村级集体投资资产的管理,确保资产保值增值。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稳步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鼓励劳动者以资本、技术、专利等参与分配,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有效保护合法收入。建立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为城乡劳动者就业提供服务。积极开发公益性岗位,鼓励各类人员到家庭服务业就业、创业,帮助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创建创业型城市,建立创业带动就业的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技能。
大力弘扬“善文化”。继承发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的“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动科学发展,建设幸福家园。建设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和吴镇书画院等重点文化设施,加强对西塘历史文化名镇和大往遗址的保护利用,继续推动古籍保护,保护和传承嘉善田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支持京砖烧制、传统纽扣制作、嘉善宣卷等传统文化发展。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数字文化建设水平,加大文化精品创作扶持力度,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城乡居民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