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头一:“这是贝壳,经过落料、磨面、造型、打眼等多个程序就可以做成纽扣了。”在西塘景区纽扣博物馆内,68岁的老师傅陶善生正跟前来参观的大舜小学的学生们讲解制作纽扣的工艺。“纽扣不是树脂做的吗?怎么是用贝壳做的?”学生们看得兴致勃勃,并不时向老陶提问。“以前没有树脂,所以用贝壳做纽扣。”老陶一边展示纽扣的制作流程,一边耐心解答学生们的提问。
镜头二:“这砖雕很有意思,砖面上雕的葡萄很形象。”在瓦当陈列馆,来自山东的一群游客正津津有味地欣赏着砖雕。“古代人很喜欢雕刻葡萄,因为一串串葡萄象征多子多孙。”导游讲解着砖雕的来源和内涵。
镜头三:“爸爸你经常喝酒,你知道黄酒是怎么酿制的吗?”在黄酒陈列馆,8岁的陈磊问父亲。“它是以大米或粟米为原料,经过蒸煮、糖化、发酵以及压榨而成的一种低浓度酿造酒。”一旁的父亲看着墙面上的分解图给儿子讲解起来。陈磊的母亲告诉记者:“我们是江苏人,趁着假期带孩子来旅游放松下,这不,不但孩子长了见识,我们家长也学到了不少知识。”
古镇西塘人气越来越旺,西塘景区在旅游开发中逐渐融入科普元素。“古镇西塘的明清建筑保存比较完好,当地又有田歌,前来旅游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值得一游。”小马是安徽某高校的大学生,他说,他学的是建筑学,在种福堂景点看到的马头墙、观音兜感觉很别致,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孩子读初中,平时课业繁忙,旅游可以增长见识,放松心情,我先来打打前哨战,改天带孩子来西塘观光放松下。”来自宁波的张先生说。
如今,科普旅游越来越热,古镇西塘在旅游开发中也跟上潮流,满足游客更多元的需求。“在旅游中传播科普知识,感受传统文化,从而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正是旅游的魅力所在。”西塘旅游公司办公室主任马瑾介绍说,西塘景区一直注重挖掘科普元素,除了以瓦当陈列馆、黄酒陈列馆、纽扣博物馆等科普基地来完善科普旅游的内容外,也着力在其他景点融入科普元素,寓教于乐,让游客在西塘旅游中增长知识。据统计,今年1~3月,已有108.39万人次体验了古镇西塘的“科普旅游”。
县科协副主席顾自力说,科普和旅游活动相结合,对于丰富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促进科普资源整合,推动本地旅游事业和科普事业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