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地处素有“千窑瓦都”美誉的江南水乡古镇干窑,当地曾以生产“京砖”闻名,瓦当文化自唐朝开始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如今,曾经窑墩遍布的干窑,已经变作了一望无际的稻田和全新布局的工业园,底蕴深厚的窑文化气韵流传,化作了干窑人文化自信的源泉。因此,发掘窑文化,追寻窑乡记忆让每一个窑乡人为之魂牵梦萦。
在2013年学校新三年规划开局之年,干窑小学将《“书香•窑韵”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的发展性评价重点项目来创建,并将进行特色项目争创。由此,追寻瓦当文化的足迹更是每一位干窑小学师生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一、窑乡故事征集
为了扎实有效地开展“书香•窑韵”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进行了《关于“追寻窑乡记忆,传承窑乡文明”特色校本课程开发及利用的研究》的县级规划课题的立项工作,着力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为此,学校于4月底在干窑本地学生中进行了“窑乡记忆”故事征集活动。活动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截止5月10日,学校共收到了270余份“窑乡记忆”故事征集稿。接下来,学校组织人力对270余份来稿进行筛选、梳理和评奖,并对优秀故事进行集结编排,形成学校特色校本课程的一部分。
二、小记者采风
5月17日上午,学校部分《南湖晚报》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古镇西塘“瓦当文化展示馆”进行采风活动。采风活动得到了县“道德模范”、县收藏协会副会长、“瓦当文化展示馆”的发起人董纪法的热情接待,并亲自为小记者们详细讲解。随后,小记者们纷纷采访董爷爷,一个个有质量的采访提问,均得到了董爷爷耐心的解说。小记者们有的负责提问,有的负责拍照,有的认真记录,有的手持录音笔……看着这阵势颇具记者范儿。
三、教师聆听讲座
5月20日下午,董副会长来到学校为全体教师作“传播瓦当文化、传承窑乡文明”的专题讲座。董副会长从干窑的传说故事和历史纪实说起,让人一下子感受到了瓦当文化的历史之悠久,文化之灿烂。董副会长用朴素的乡音讲述着一个个真实而感人的窑乡故事,讲述着窑乡人的勤劳和智慧,讲述着窑乡人的真、善、美。董副会长建议学校成立瓦当文化陈列馆,还建议学校开设学生的手工劳技课,并表示愿意提供各方面的帮助,这让我们再一次感受十几岁就当窑工的董老的热心和善良,也再一次证实了窑文化是“善文化”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窑文化博大精深,如何挖掘好、传承好是所有干窑小学师生孜孜以求的一个梦。有梦想,才有追求,我们愿做一个瓦当文化的追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