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你们帮忙,我怎么可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大云镇江家村贫困老人汤月凤坐在整洁明亮的新家中,以她习惯的方式又一次向走访到她家的村便民服务中心干部沈秀妹表示感谢。通过村班子对其拆迁的优先考虑和村便民服务中心多次上门沟通服务,汤月凤顺利地从原来的3间旧平房中搬到75平方米的联建房,解决了生活的后顾之忧。
汤月凤遇到的“好事”并非个例。今年,大云镇以江家村为试点,创新村(社区)便民服务模式,坚持实用、有效理念,创设“一岗两评三问四服务”载体,促使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提升履职能力、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有效祛除“机关病”,实现服务群众“零缺位”。
开计生证明、查找分发残疾证、通知办理养老保险……昨天下午,在江家村便民服务中心,村委会副主任孟海强和大学生“村官”吴慧芳正在为村民提供各项服务。
“既要让群众来办事不吃闭门羹、不跑冤枉路,又要避免服务中心干部办公趋于‘机关化’。”正如沈秀妹介绍的,江家村在村(社区)服务中心设立综合受理岗,推行轮流值班服务,每天保留两人错时开展坐班服务、首问服务,负责综合受理群众需办理事项,同时,建立民情网格“责任田”,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直接联系相应的网格,分片走访,负责责任区的综合服务。
“张阿姨,残疾证已经办好了,我尽快给你送到家。”近日,江家村村委会副主任潘引珍给村民张美英家打完电话后告诉记者,张美英常年患有类风湿关节炎,导致腿脚不便,部分生活不能自理,在走访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收集相关资料帮其办理残疾证。考虑到其行走不便且年纪较大不适宜驱车劳顿,便民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便向上级反映进行对接,最后,由县残联和医院工作人员到村里为她进行鉴定。鉴定当天,便民中心服务人员特地开车将她接到村里。
这样的全程服务是大云镇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三问”“巡诊”走访机制和“四服务”全程办理机制深入推进的一个缩影。结合“近民、惠民、亲民”主题实践活动走访要求和驻夜值班制度,根据群众的作息时间,户内村里问民意;主动深入生产一线,田间地头问需求,了解群众在生产、创业、就业等方面的困难;发挥住在村里和联系群众相对方便的优势,不拘形式、不拘场合家长里短问冷暖……从“坐班”到“走访”,从“坐诊”到“巡诊”,改变的是村(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和工作实效,如今他们有一半的工作时间用于走访农户。据统计,今年5月以来,群众到各村(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事项比4月份减少30%,干部走访过程中受理事项124件,比4月份增加43%,请假前来办事的群众较4月份减少三分之二。
“制度只是为村民服务的一种规定,给老百姓办成事才是最终目标。”大云镇党委委员李军表示,创新的工作方式给村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但仍需要不断完善和健全。为此,大云镇推出了定期点评、测评“两评”机制。每周召开工作例会,对在走访联系群众中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和办事需求进行梳理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由村主要领导进行点评。由村纪检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两代表”等组成测评小组,按照“双月一评议,年终一总评”的要求,通过入户测评、电话抽查、集中评议等多种形式,对联系该责任区的工作人员联系服务群众情况、交办事项办理情况等进行评议。镇纪委和联村干部对测评情况进行定期督查,对满意率较低的进行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