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导游来袁美正在为游客讲解古镇景点。
7月25日11时,室外气温直逼39℃,大多数人忙着往空调房里躲,西塘景区的导游来袁美却早早去食堂吃过午饭,等着迎接下一拨游客的到来。11:30,3名散客前来要求导游讲解,小来在五分袖工作服外套上一副遮阳袖套,带上一把遮阳伞和一瓶水就出门了。记者也跟随她游览了一次古镇西塘,体验了一把高温下的导游生活。
“各位游客你们好,我姓来,来来去去的来,大家可以叫我小来。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古镇西塘的11个主要景点,包括护国随粮王庙、西园、纽扣博物馆、江南瓦当陈列馆、倪宅……”小来带领3名游客在景区入口处的西塘旅游导览图前停下,指着导览图对当天的行程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这几天天气比较热,小来尽量带着大家慢慢走,如果感到身体不适的话随时可以跟小来说。没什么问题的话,我们就出发了。”叮嘱完游客,小来带领他们向古镇走去。
记者看到,每到一个景点,小来尽量选择阴凉处给游客讲解,尽管天气炎热,她始终保持游客能听清的音量,脸上也一直带着微笑。走了半小时后,记者的衣服早已汗湿,看看包得“严严实实”的小来,却似乎没出什么汗。“你倒是挺耐热的。”听到记者这么说,小来道出了她“不出汗”的“秘密”。原来,为了不汗湿工作服,小来在工作服里还衬了件无袖打底衫。“我每天带2件打底衫,上午下午各换一件,每次换时,打底衫基本已经湿透了。”“大热天穿两件不热吗?”记者问。“热啊,但也没办法,比起一整天穿着汗湿的工作服,这样能替换一下已经舒服很多了。”
一圈导览结束,已经过去了2个多小时。记者又热又渴,看看小来,还是保持着专业的微笑,只是嗓音听上去有些沙哑。听小来说,她每天起码要导这么2个来回,早已习惯了。小来是海宁人,今年23岁,已经做了1年半的导游了。她笑称,入行时就知道导游这行的工作常态就是这样的,只是比起其他季节,夏季由于天气热,游客容易暴躁,也有更多突发状况,需要更多的耐心和应变能力。“就拿上周的一件事来说吧,我带的是杭州某村里组织的老年团,带队的村支书说难得来一次西塘,坚持要逛遍古镇内每一个景点,我只好在可以休息的阴凉处尽可能让团里的老人多休息下。”小来说,“就在逛到最后一个景点时,团里一位70多岁的老人突然面朝地倒下了,我赶紧上前扶她,只见她额头上直流血,我一边打120召救护车,一边去附近的应急点拿来医药箱进行急救,还好,最终老人没什么大碍。”小来说,像这样的“突发状况”时不时都会遇到,有时还会遇到游客不理解,抱怨“为什么这么热的天还要来逛人这么多的景点”。“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一般都会耐心地向游客解释,来到西塘不光是看景的,更应该了解当地的文化,这样以后回忆起这次旅行才会更有内容。”小来说,她的“套近乎”和“微笑服务”往往能降下游客们的“热火”。
一周休息一天,每天工作8小时,基本没有午休时间,这就是小来的工作常态,但她却说,西塘景区一共有40个导游,大家每天都是这么工作的。她说:“虽然有时也会觉得累,有时嗓子会哑掉,有时难免受点委屈,但每次听到游客的一句‘谢谢’,看到游客一个肯定的小动作,就会觉得一切都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