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副书记、县长 许晴
2月15日上午8点45分,我来到西塘镇红菱村村部,与村书记王掌林一起,先后走访查看了正在建造的村文化长廊、文化礼堂,正在改建的村养老照料中心,以及2家农户。
红菱村是一个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的典型的嘉善村庄,以本地人为主,很少有外来人口。因为村庄与大舜村比较近,纽扣厂较多,老百姓以农业种植和外出打工为生,很多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回村里的家。在村养老照料中心改建的施工现场,我们遇到了三位正在晒太阳的村里老人,他们说,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空闲的时间也多,所以很希望这个老年中心能快点建好,他们可以来聊聊天、下下棋、打打牌,生活就更乐淘淘了。村书记当即表示,会加快建设进度,早日满足村里老年人的需要。
随后,我们来到了离村部不远的一个自然村——网埭浜。这是一个新农村建设点,共有农户120户,人口约350人。村民的房子环水而建,走在干净的村庄小道上,可以看到河水清澈见底,岸边种着树木和各种蔬菜,周边围着的白色小木栅错落有致,看着让人特别舒心。
在退休村干部老吴家,他很感慨地跟我说:“现在,我们这里的水很干净,老太婆经常用来洗菜。”在聊的过程中,我也很希望他能提一些对我们的工作特别是“四风”方面的意见建议,他说,你们做得都很好了,就是希望能把村里的环境继续搞得更好一点。老吴说:“现在不是在搞‘五水共治’嘛,最好能借这个机会,把我们村里的水彻底治治好,特别是河底淤泥,从2006年开始就没有弄过,最好能处理掉。”巧的是,在另一位农户家里,农民老陶的妻子反映的也是同样的问题。我当即就把任务布置给了在场的镇、村干部,老吴他们的愿望也反映了老百姓对水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
离开红菱村,我又来到下甸庙村,这原先是一个老集镇,曾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因发展水泥制品、金属制造业等兴起和繁荣,是一个大村,人口约5300多人,新居民3000多人。在农户老周家,当我问起当前有什么困难和问题,老周激动地说:“最大的问题,就是要把这里的水治好,把洪水管住”。老周告诉我,他们家所在的西村是下甸庙所辖的自然村之一,也是整个下甸庙地势最低洼处,历来易涝易灾,特别是去年“菲特”台风时期受淹情况严重,而且,村里低小散企业较多,有些不自觉的企业污水偷排漏排,不自觉的人把垃圾扔到河里,村里的那条河已经被污染得不成样了。对此,村里的百姓都非常希望政府能加大力度来好好管管。我特意去看了老周所说的那条被污染的河,情况确实如他所说,河水发黑,河面上漂浮着各种垃圾,河边的房屋外墙上,还能看到被水淹过的痕迹。我告诉老周,对于他提的问题,政府已经引起极大关注并且作了部署,全省上下正在开展“五水共治”,就是要投入更多的财力、花更大的力气管住洪水,治好污水。同时,我也表达了希望老周能主动参与并且发动周围群众一起加入这场全民治水的大潮中来,共同为我们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的愿望。老周欣然答应,还连连说你们放心,我们一定做好。
整整一个上午,时间虽不长,但感觉很充实,特别是群众提出的有关治理水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通过走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五水共治”作为今年全省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虽然才刚刚开始,却也受到了老百姓的广泛关注和支持认同,这对于我们推进工作无疑是有力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是“五水共治”要注重长效、示范引领。网埭浜之所以有当前的良好环境,一方面是因为村里没有养殖户、没有外来人口、没有违章搭建,但同时,也是因为从2012年开始坚持不懈地做好了河道清淤和保洁等工作,让老百姓对门前屋后的清清河水都有了很深的感情。所以,可以将网埭浜这样的村作为“五水共治”的典型认真抓出成效,推广经验。当前,深化网埭浜水环境治理要分几步走:一是水面上残留的几艘废弃水泥船要异地处理。二是河底的清淤清障工作要抓紧开展。三是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要考虑好设施布点问题。此外,要对农房的外墙统一清理并刷白,统筹做好美化、绿化、文化等综合文章。相信这样绿水环绕、干净整洁的美丽村庄,一定能坚定我们推动“五水共治”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二是“五水共治”要重点突出、统筹考虑。一方面,西村地势低洼、历来易涝,加大防洪设施建设和修缮刻不容缓。另一方面,西村水质较差,必须要加快“清三河”和工业污水全入网工作。因此,镇级层面“五水共治”方案和具体工作措施要抓紧明确并尽快实施,早一天启动,百姓就早一天受益。
三是“五水共治”要全民参与、共同推进。“五水共治”尤其是治污水,要真正取得实效,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强势推进,同时,更需要全体老百姓的主动参与、自觉自省。因此,如何在全社会引导并形成“人人参与治水”、“谁污染、谁可耻”、“建设美好家园人人有责”等一系列强大氛围,并且将意识内化为广大老百姓自觉的行为,是需要我们党委政府好好研究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