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政经

党的群众路线在河道治理中“开花结果”
 2014年09月12日 09:43:00 嘉善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9月12日讯前几天,干窑镇的“墨汁河”——新泾港通过了上级验收,各项水质检测均合格,恢复了昔日的清澈容颜;而陶庄镇的新开河也在整治中洗刷了“黄河”污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墨汁河”、“黄河”的“活水”来自干窑镇、陶庄镇听取群众呼声,即知即改,让党的群众路线在河道治理中“开花结果”。

  问计于民查找污染源头

  以前提及新泾港,沿岸村民一肚子苦水,河道又黑又臭,是当地一条典型的“墨汁河”。新泾港沿岸企业日排放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超过100吨,沿线14家企业均未雨污分流,污水直排入河,附近的简易厕所直排入河,外来务工人员多……把脉问诊后,今年,这条河被干窑镇列入重点整治对象。

  “河道沿岸企业尤其是酸洗企业排污导致河水变黄”,“河道附近金属堆场多,是铁锈、铁屑长年累月经雨水冲刷入河道所致”,这是在“问诊”陶庄镇“黄河”——新开河之因时百姓议论最多的问题。今年4月,该镇请来省内专家,最终确诊“病因”在于多家酸洗企业废水处理不当,导致铁离子累积,致使河水变黄。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两镇党员干部以百姓的呼声为风向标,倒查自身工作中的不足,边学边查,边查边改。冲走一港死水,挖出沉积已久的淤泥,驱散刺鼻的异味。

  整治现场就是特殊“考场”

  整治河道现场,就是党员干部特殊的“考场”,更是对党员干部能力的一次突击测验。干窑镇领导班子成员立下“军令状”:严格按照《新泾港一河一策治理方案》,限期内,沿岸160多户村民的生活污水和14家企业的工业污水,全部截污纳管。陶庄镇以群众意见建议为导向,不断完善整治措施,给这项工作打上了深深的“群众”印记。

  号角吹响,党员干部加快了走村入户的脚步,一支支赶赴污染源的施工队,一台台进场作业的挖掘机,打破了昔日的沉寂。党员干部主动担任村级“河长”,发动老党员、老社长做好摸底调查工作,带头上船打捞河道垃圾,建立护河先锋队,坚持每天巡查河道,“5+2”、“白加黑”进企入村上门做思想工作……

  从群众最需要的具体事做起,从群众意见最大的事改起,立行立改。在夜访中,不少农户提出,新泾港两岸要进行绿化,但是沿岸有不少企业。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干窑镇主动与企业协商,要求沿岸所有企业退出岸边5~10米。“这些淤泥都是废水常年累积的产物,可能有很多的金属离子,会污染周边的环境”……新开河整治一开始,群众就提出不少意见,围绕群众提出的问题,陶庄镇改变原来计划,租用多条船舶,把淤泥全部清运走,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当新开河整治工作接近尾声之时,陶庄镇治水办副主任凌春华还是忙得停不下来。每天,他都要检查企业的污水管道,护岸的修筑质量也要亲自把关。沿岸居民对整治工作的意见建议他都会认真记录下来。现在,他正在盘算着整治工作结束后的河道长效保洁计划。让新开河甩掉“黄河”恶名是他现在最大的目标。

  截至目前,干窑镇的新泾港已3次清淤,并有效控制岸上污染源。14家企业全部纳管,160户农户全部进行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处理,直排简易厕所全部改造完成。而陶庄镇新开河岸边所有的电镀企业均被关停,其他沿河企业的污水也都全部纳管。

  凝心聚力履行整改承诺河道污染,是对百姓的历史欠账,党员干部齐心协力的同时,也需要群众的共同参与。在新泾港旁,有一块崭新的公示牌——“新泾港护河公约”,上面写着“不向河道河岸乱扔生活生产垃圾、乱排污水”等10条约定,还有村民代表的签名。新泾港周围160户农户自发制定了护河公约,相互监督,自我监督。

  “整治好之后呢,没有长效保洁,新泾港边上的居民垃圾没地方扔,又要往河里扔了。”这是当初户长会议上居民水德富提出来的。针对这个问题,干窑镇当即商量方案,不久每家每户都收到了垃圾桶。不仅如此,新泾港流经3个行政村,为了确保长效保洁,3个村约定每个村每年轮流保洁。

  “现在河水变清了,河岸企业该关的关,该整治的整治。”附近居民陈金奎说,但是也担心今后企业偷排问题。针对百姓这一普遍担忧,陶庄镇在新开河沿岸设了8个污水检查井,下一步,将继续加设检查井,以便对企业排污进行实时监测。

  坚持开门整改,向群众作出整改承诺,整改情况让群众评价和监督,这是“五水共治”工作中的一支“强心剂”,它让百姓在教育实践活动中看到了变化,从干部转作风中得到了实惠,从河道整治中收获了美好。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杨丽英 杭燕飞 编辑 沈晔冰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