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干窑中学:让“窑文化”薪火相传
 2015年12月04日 10:08:40 嘉善新闻网
  

  挽起袖子,抓把陶泥,你敲泥板,我制圆底……每到综合实践课,干窑中学“窑文化”传承教育基地的陶艺工作室里总是其乐融融。“今天我要做一个埙。泥板厚薄要适度,底部要整圆。”干窑中学学生杭加欢小心翼翼地拍打着泥坯,非常享受满手泥巴的时光。

  “‘窑文化’历史悠久,作为干窑人,很多学生却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学校有责任为学生补上这一课。”干窑中学负责人表示,该校依托地方特色,提炼地方文化,形成了“窑火传承”特色项目,并让“窑文化”以课程化的崭新姿态走近窑乡后代,延续民俗文化的根。

  记者在该校的教学楼走廊上,看到悬挂着的文物照片及文字说明,学生一出教室门就能看到。学生张燕萍说,“窑文化”就是古时候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代表着勤劳善良。作为“90后”的他们,通过学习,在日常生活中更愿意帮助同学,实践互助互爱。杭加欢说,通过对“窑文化”的学习,他仿佛看到,从古代起始,一代接一代的干窑人,披荆斩棘的创业形象,更是理解了“窑文化”的精髓就是努力开拓,艰苦奋斗。

  据干窑中学陶艺制作辅导老师万根寿介绍,现在学校一周设有8节陶艺制作课,每节课为40分钟。部分喜欢陶艺的学生还会利用周末时间到学校跟他学制作。“现在,学校只有一间制作室、一张手工桌,一堂课学生来不了多少。等明年100多平方米的新‘窑文化’传承展示馆造好后,学生一定还会多起来。”万根寿说,行动之前先思考,这是陶艺制作课让学生体会到的道理。“以前,我每次经过窑墩的时候都很好奇,现在我感觉自己也是个小小砖窑师傅了!”张燕萍手捧制作完工的埙,满脸成就感。

  如今陶艺制作不再是简单的制作些传统的水壶、水杯、埙等了,一盘盘蔬菜、饺子、乌龟、鲜花……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泥坯变成各式各样的创意制作。“孩子们的陶艺作品更贴近生活,将生活中吃到的东西,看到的场景,接触到的事物均以陶艺呈现出来。”干窑中学自2004年起,便开始了“窑文化”校本课程的研究,后把“窑文化”内容编写成乡土教材,并在劳技课及综合实践课中开设瓦当手工制作课,专门配备辅导老师,既发动学生继承古老的窑乡工艺,认识家乡文化,又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京砖与瓦当。2010年,学校将“窑文化建设”作为自主发展性规划之一,开设“窑文化”陈列室,组织学生观看京砖烧制过程,给学校的“窑文化”传承教育基地添置电窑炉、电动拉坯机等设备,为“窑文化”在校园中的传承创造了条件。“从七年级开始,每一名学生都会接触瓦当、陶艺制作。”干窑中学负责人介绍。

  现在,干窑中学的窑文化传承已经收获沉甸甸的果实。在学校的窑文化陈列室,师生合作、学生制作的瓦当和陶器形形色色,共计200余件。在荣誉方面,干窑中学已获得“全国优秀劳动与技术教育先进学校”称号,“走进干窑镇——嘉善窑文化探究实践活动”在全市中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荣获二等奖,“不熄的窑火”在嘉兴市第五届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评比中获得第一名,另有两名学生的陶艺作品分别获县劳技美术创作一、二等奖。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倪杨艳 通讯员 钱超 编辑 黄丽燕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