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首页  |  新闻  |  网视  |  观天下  |  人文  |  生活  |  金融 | 民生  |  话题 | 专题  |  访谈  |  论坛  |  图吧  |  微嘉善  |  爱心志愿者团队  |  嘉善广电  |  嘉善数字报  |  彩票

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我与文物古迹的故事】董纪法与窑墩的那些事
  2016年05月23日 16:12:10  嘉善新闻网

  嘉善新闻网5月23日讯  干窑,古时素有“千窑瓦都”的美称,曾以生产“京砖”闻名,是我县窑文化的传承之地。在这座深受窑文化熏陶的小镇上,活跃着一支专门收藏京砖、砖雕、瓦当的民间收藏家,今年69岁的董纪法就是其中最为痴迷的一位。他和窑墩之间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的【我与文物古迹的故事】专栏就一起来了解下。

  董纪法是县收藏协会副会长,我县的业余文保员。他告诉记者,因为小时候家里穷,没有机会去念书,为了能够填饱肚子,就去附近的窑墩做帮工:捡煤渣、搬泥胚、搬货。当时很多旧的瓦当花纹都很漂亮,所以对它产生了很大的兴趣。

  干窑的砖瓦产业也在历史中几经沉浮,建国初期,干窑一带有六七百个窑墩,七十多家窑厂,被赋予“千窑瓦都”的美称。

  董纪法说,别看一个土窑墩其貌不扬,但经由千百年的演变,由窑墩衍生出的窑文化却璀璨非凡,涵盖了瓦当文化、砖文化、宗教文化等内容。1998年,董纪法在古镇西塘开设了“江南瓦当陈列馆”,开始收藏各类砖瓦,为了找寻、收集各种类型的砖瓦,董纪法说,自己吃过很多苦头,且不说体力上的消耗,还被蛇和蜈蚣都咬过,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对老物件的痴迷与喜欢。有一次,在一栋废弃的老宅里,他发现一片以前没有见过的瓦当,就站在自行车上伸手去取。由于时间长了,瓦当黏住了,他用力拉下来之后,不小心摔下来,当场昏倒,隔了一会儿才醒过来,幸好瓦当没有碎。

  现在已经步入老年的董纪法,也把心思从收藏转为保护。

  在董纪法等文保人士的努力下,最终全县有八个窑墩作为文保点被保留了下来,其中干窑沈家窑被列为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董纪法说,土窑墩的保留,让窑文化有了传承下去的渠道,不仅要把窑工的记忆传承下去,更要让窑文化中蕴含的“善和魂”一代一代传下去。

  来源 嘉善广播电视台    记者 钟诚 李靖  编辑 刘佳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嘉善新闻微信,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