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西塘红菱村网埭浜:水映九曲 美丽红菱
 2016年09月22日 09:26:08 嘉善新闻网
  

  “散步江南,走在红菱塘边,红菱桥下波光点点,满塘菱花,绽放紫色期盼,美丽乡村,延伸最美视线,划起菱桶,来到网埭浜前,美丽姑娘采撷芳菲……”这曲《江南菱花香》是西塘镇红菱村之歌,唱出了乡村的文化自信,更唱出了村民的梦想和幸福。

  来到西塘镇红菱村,沿着这条网埭浜一路进村,给人最大的感受是河流清澈,两岸的绿化十分茂盛,以及墙体彩绘的鲜艳。在网埭浜,每一户房前屋后都收拾得干净整洁,白墙加彩绘的组合别有一番韵味,加之房前屋后的花卉点缀,使得整个村庄的环境看起来是那么温馨和谐。

  红菱村位于西塘镇西北角,由4个行政村撤并而成,是个纯农业村,面积占了西塘镇域面积的十分之一。没有基础优势,没有产业优势,没有区位优势。如今的红菱村如同一幅优美的农村画卷:白墙黑瓦的民居,沿着宽阔的河道,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房屋上的几处墙景画透露着活力。画卷背后是村党总支书记王掌林对“美丽乡村”建设的深谋远虑。

  从2005年的外墙粉刷、破旧房屋维修,到此后的块石护岸修筑、绿化栽种、公共健身设施安装,在村民们看来,网埭浜每一年都在发生变化。而在此之前,网埭浜自然村一直是王掌林心中的一块“大石”。这个曾经幽静的小村庄,社会发展带来了地方的兴盛,却逼退了河流的美丽。网埭浜沿岸搭建起来的违章建筑堵塞了各种通道,随意扔出的垃圾让河道成为天然的“垃圾场”,村里环境逐渐恶化。“我小时候河里可干净了,每天早上帮父母打水,提到大缸里淀淀就可以喝了,后来看着村里经济发展起来,河道环境却越来越差,我们心里也都难受。”70岁的陶新田是土生土长的网埭浜人,看着河道恢复清澈,生活环境更胜从前,他喜笑颜开。

  王掌林在村里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先锋行动,带领党员签订先锋公约,带头认领责任区,打造网埭浜县级美丽乡村精品点。河边建起了护岸,植上了绿化,安装好了路灯。现在,村里还配备了保洁员,进行环境卫生长效保洁。应群众的需求和期待,网埭浜河道上还新建了一座九曲桥,方便村民出行。如今,这座九曲桥已经成为网埭浜自然村的一景,白墙黑瓦的农房在绿树的掩映下,别具古色古香韵味。

  站在网埭浜桥上,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漫画引人驻足。村民告诉记者,这些画是西塘镇此前开展“全民读书月”系列活动时,家长与孩子一起描绘的,为村容村貌增添新景的同时,也使文化元素成为“美丽乡村”的一部分。王掌林介绍,自从网埭浜被列为第一批县级“美丽乡村”建设精品点以来,村里根据“美丽乡村”建设的标准和要求,为实现农村“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四美”目标,加大村庄整治力度,在村庄原有风貌特色的基础上,努力打造“村容整洁、环境优美”的“美丽乡村”生态环境。

  在红菱村新建的“文化礼堂”里,民俗风情展示厅颇具特色,农业生产生活用具等反映当地民俗文化的物品陈列其中,让人们感受到浓郁的乡土文化气息,也让“美丽乡村”文化基础更实、形式更丰富。傍晚,伴着音乐的拍子,在红菱村“文化礼堂”广场上,村民们欢快地跳着舞哼着歌,通过“高频率、高质量”的文化活动引领,精神文化生活在红菱村不断丰富、拓展,一种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在红菱村升腾起来。“人心聚,村庄才能美。”王掌林露出了笑容,心中的“大石”已经放下。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鲍引欢 编辑 王晗滢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