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我们在这里扎下了根!”新居民李云一家的甜蜜生活
 2017年03月03日 10:22:43 嘉善新闻网
  

  见到李云是在2月28日上午11时,他正忙着清理大云镇双云线两边的垃圾,一旁的卡车塞了大半车的废木板、硬纸盒,等待着被托运走。

  1.75米的身高,身板健壮,干练利索,一看就是典型的中原汉子。多年的打工生涯,练就了李云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见到我们,他忙开口道:“你们今天来正好,前不久我刚从老家回来,这两天除了帮村里弄垃圾外,还得照看8亩地的瓜棚。”

  李云今年56岁,是河南信阳人,2004年全家来到嘉善打工。如今,二个女儿和一个儿子都成了家,再加上李云跟老伴,一大家十几口子全都住在大云村刘家浜。13年待下来,村里人对他一家都很熟悉,尤其是获得县第三届道德模范荣誉后,喊一声“老李”,大家都知道是找他。

  别看现在8亩地的瓜棚侍弄得挺好,开始时可没这么顺。刘家浜有个叫姚来友的,现在70多岁了。李云说:“当时多亏了他,我才能租到种瓜果的地。”刚种瓜时,真是一点不懂,连大棚都搭不好。周围农户纷纷主动指点李云该怎么搭大棚,棚里如何开储水沟。

  生活也很不容易。住的房子连个像样的床也没有,大夏天38度的高温,只有蒲扇应付。“老李,这么热的天,电扇怎么都没有?”“我家里有个旧电扇,用不着了,现在拿给你。”就这样,在邻居的帮衬下,桌子、椅子、旧床,家里的东西慢慢添置了起来。

  “受了人家的恩惠,用啥来回报?”李云一直记在心上。邻居们只要有事,李云一家必定随叫随应。姚来友病了,其女儿住在上海没法回来,李云没少带他跑杭州、嘉兴等地找医院瞧病。

  从2014年开始,每年过年李云一家多了项“固定议程”——带着买好的饺子皮和肉馅,到大云镇敬老院为老人们包饺子。“一直包到我走不动路的那一天。”这个在嘉善扎下根的新居民向老人们做出了郑重承诺。

  李云还会“顶板凳”,一次最多能顶12个,这项从七八岁开始学习的杂技一度成为他成年后谋生的技术。在嘉善打工之余,他就用这项“绝技”参加镇里和县里组织的公益演出。

  有次演出回来,村里有个阿姨说:“李云呀,昨天你在镇里演杂技,人家都说你演得好,我也没有看到。”“你咋不去看呢?”“我年纪大了,走不动咯。”一句话让李云萌发了成立演出队的念头。

  2010年,李云在去北京参加央视农业频道“乡村大世界”栏目录制的火车上,跟同行的赵治富聊起了他的想法。“这个有戏。”两人一合计,回到嘉善后很快成立了新居民艺术队。

  刚开始,艺术队虽然只有包括家人在内的18个人,但李云他们跑了县里的很多敬老院。慢慢地,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队伍发展到现在的100多人,可以表演武术、杂技、萨克斯、魔术、舞蹈、独唱等多种节目,艺术队也“升级”有了更响亮的名字:嘉善新居民艺术团。

  在大云中心学校读初三的外孙女王心柔,经常“客串”表演柔术、魔术等,跟着李云进敬老院、社区、工地、“文化礼堂”等地演出。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李云说,每次跟外孙女去远的地方如姚庄表演,女儿和女婿必开车接送,有时走得匆忙,手头的活也是老伴一个人张罗。

  “孩子们在嘉善工作还不错,房子都买好了。”李云告诉记者,几个孙子、孙女也在镇里学校读书。他说:“我常常告诫他们做人简单一点,真诚一点,吃苦一点,要靠自己的双手,当然还应该多想想别人。”

  “爷爷,回家吃饭了!”话刚说完,手机里传来2岁小孙女李雨嘉糯糯的孩童声。李云说,小家伙名字中的“嘉”就是取自嘉善,多年下来,一家人在这里早就习惯了,“除了户口还在老家,俺们跟嘉善人也没啥区别了。”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范磊 编辑 黄丽燕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