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村民共同心愿:留住农耕记忆 罗星街道鑫锋村“文化礼堂”建设记录
 2017年09月20日 09:22:02 嘉善新闻网
  

  农村“文化礼堂”是承载一个乡村记忆的地方,是乡魂所在,是乡愁所系,是现代农民的精神家园。

  这段时间,罗星街道鑫锋村“文化礼堂”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即将在本月底竣工。住在附近的村民茶余饭后,只要一有空闲,就会到那里看看,眼神里不时流露出向往、喜悦的神色。

  这座正在兴建中的“文化礼堂”位于鑫锋村中部偏东位置,在原蔡家桥小学的基础上改建而成,仔细看,还能看出原校舍的轮廓。“蔡家桥小学,在过去那个年代,算得上是附近很好的小学了。”一位住在附近的老人回忆说。在一份关于蔡家桥小学的历史资料中有这样的记载:蔡家桥小学,民国23年(1934)创办,租民房两间,共20名学生。1944年拆先福寺,改建3间房屋为蔡家桥小学。寥寥数字,却历史感厚重,让这处新建的“文化礼堂”更增添了几分文化韵味。“西面是门球场,中间是篮球场,这边是演出舞台,那边是文化长廊……”在施工现场,村党总支书记孙明良向记者热情描绘了鑫锋村“文化礼堂”未来的场景,语带欣喜,充满期待。

  位于县城西南7.5公里鑫锋村也是我县的文明发源地之一。除了原蔡家桥小学外,这里还有1982年9月被省文物局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小横港遗址,以及步云桥、西涨桥、先福寺、何家宅等一大批文化历史遗存。更值得一提的是,鑫锋村作为罗星街道为数不多的纯农业村,有着丰富的农耕文化,如何将这些文化历史遗存、农耕文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光大,是鑫锋村村干部和村民们的共同心愿。

  2016年底,当建设鑫锋村“文化礼堂”的消息传开以后,村里沸腾了,此后,一场围绕如何更好建设“文化礼堂”的大讨论在鑫锋村拉开序幕:2016年12月,鑫锋村召开了村民代表、党员、社长会议,以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建设村“文化礼堂”方案;2017年8月31日,县、街道领导走访鑫锋村,规划了“文化礼堂”的建设;2017年9月4日,县、街道、村与设计公司座谈,讨论确定“文化礼堂”建设方案;2017年9月8日,村里再次召开党员、社长会议,发动征集传统的生活用品、农耕用具及文献史料……

  “当我说起村里需要征集这些物品时,村民们就热烈响应,参与热情很高呢!”今年67岁的程明元是退休村干部,曾担任过村委会主任,有着较好的群众基础。这段时间,他一有空就会去村民家里坐一坐,唠唠嗑,动员村民捐赠。村民张葆康就在他的动员下捐赠了一张雕花大床。“我父亲年轻那会,家里很贫苦,结婚那时,用家里仅有的米换了一张旧床,这张床据说是明清时代一家富裕人家传下来的。”除此之外,村民祝树春捐来了铁犁,王玉明捐来了石磨,沈咬春捐来了石臼……“这些物件见证了过去那个年代的发展,是一段宝贵的记忆。以后,我们会把这些物品统一放置在‘文化礼堂’的生活博物馆里,一是为了保存记忆,二是供参观学习。”程明元说。

  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在县档案馆编撰的《嘉善之最》一书里,鑫锋村也榜上有名:鑫锋村是嘉善第一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1980年10月,该村121亩耕地(其中6亩桑地),按照每个劳力负担4.17亩承包到户。在此次征集工作中,村干部们就征集到了那个年代的《承包土地使用证》《嘉善县土地承包合同》……这是鑫锋村作为我县首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最有力的证明材料。当年参与发起联产承包的村民陈金命回忆说:“当时生产队里劳力少,田里稻子都种不好,考虑到承包到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我们就决定试一试家庭联产承包。”陈金命清楚地记得,他们是1980年秋收冬种时开始的,这之后,断断续续有别的生产队过来参观。到了第二年秋收冬种时,看到联产承包带来的成果,其他生产队纷纷效仿。作为第一个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鑫锋村为嘉善农村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当年的“县委农村工作通讯”还专门刊登了鑫锋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鑫锋村人很珍惜这段光荣的历史。“文化礼堂”建成后,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也将存放到礼堂内,记录这段辉煌的历史。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郁丽芳 编辑 陆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