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文化自觉点亮乡间明灯
 2017年10月10日 09:19:24 嘉善新闻网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更是砥砺奋进、勇创辉煌的五年。逐梦前行,首在把舵导航;攻坚克难,更需引领力量。梦想,让我们一路砥砺前行;前行,让我们看到实现梦想的希望。本报今起推出《喜迎十九大·我的这五年》系列人物报道,五年的时间,会让大多数的人生走向另一个阶段,让我们一起听他们讲述这五年的经历,感受他们获得的满满幸福感,关注他们在逐梦的路上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新气象、新作为和新面貌,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山水题材、怀古题材、革命题材,一幅幅活灵活现的画作给人以美的享受……近日,天凝镇戴西港村农户张志良自发在家中办起一场喜迎十九大的画展,一共展出56幅作品。用他的话来说,56幅作品代表56个民族,他说,想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喜迎十九大,献礼国庆节。

  虽是农民,但热爱文化,用行动编织起了最美乡村文化底色。张志良今年56岁,是戴西港村土生土长的一个农民。他说,自己还真就是个农民,一家人的生计就是靠种田和做点小生意,自家的田地也是这两年才外包出去的,家里也并非大户人家,住的房子还是二十年前的两层小楼,装修也是过去那个年代最普通的样式。但是,作为一个农民,张志良心中一直饱含着对文化的热爱,农忙之余,他自学绘画、书法及篆刻,这种热爱也并非心血来潮,从20岁左右到现在,已经持续了近40年。

  说起自己为何热爱文化,张志良说,主要是受他舅舅高海潮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我舅舅写了一幅字——龟鹤延年,参加杭州的一场书法交流,现场一个日本人一眼就看中了这幅字,最后花了1200元将它买走,当时这件事很轰动,还刊登在了浙江日报上。”张志良回忆说,当时他还年轻,但对这件事印象深刻,也促使他慢慢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

  虽是普通农家,却充满文化底蕴。活动当天,记者走进张志良家,各类书画作品挂满了墙壁……张志良说,他以“不忘初心跟党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收获幸福生活”三个主题为书画灵感,整整用了3个月,创作了这一系列作品,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纪念共产党的光辉岁月。

  此外,他还巧妙地布置了“二十四孝故事”“千年陶墓文明史”两个主题墙。“我们这里以前是陶墓古村,我记得1968年,村里平整土地,出土了大量石刀、石斧和三角玉琮,前段时间,村里建设治水工程,又出土了一只贯耳瓶。这些都具有很高文化价值,是此地有过良渚文化的最有力证明。”活动中,张志良热情地为每个来参观的村民做详细介绍,一个个故事在张志良朴实的声音中娓娓道来,让大家收获颇多。

  五年磨一剑,2013年,我县为了探索建立更接地气的群众文化服务平台,勇于创新,在干窑镇率先试点建设文化庭院,并逐步在全县推广,希望以此打通农村公共文化的“末梢神经”。如今,到了第五年,全县已建成98家,新的文化庭院如雨后春笋,仍在不断壮大,这些或大或小的文化庭院根植于一处处农家小院,各具特色,在当地文化站指导下,与农村文化礼堂遥相呼应,形成了庭院与礼堂之间的强效联动效应:形势政策、民情民意、文化活动……通过一处处庭院,在居民家门口编织出了一张张农村精神家园网络。 张志良家的文化庭院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建立起来的。如果要说他的文化庭院特色在哪里,那就是多了一份文化自觉。“老张,既然你这么喜欢文化,不如建一个文化庭院,既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又可以带动老百姓一起开展文化活动,不是一举两得么!”2016年12月,在村干部费建伟的建议和带动下,张志良自己动手,刻了一块匾额,自发建立了文化庭院。自从庭院建立起来以后,他常常会思考要怎么举办,举办什么形式的活动,都要策划。迎新春廉政书法展、文化庭院话家风、春泥书法活动……最近他还自己做了一块小黑板挂在了庭院门口的墙上,上面写着道德小娘舅,夫妻恩爱,家庭和睦,敬老爱幼,邻里和睦。“看到电视里总有‘娘舅’调解,我以后还打算做个‘娘舅’,帮助村民解决矛盾。”张志良说,未来,他希望除了把文化庭院作为开展活动、宣传政策的场所外,还希望借助这一平台,将文明乡风传播开来,让文化庭院成为点亮乡间文化的一盏明灯。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郁丽芳 编辑 陆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