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周玉良:一鼓作气 敢为人先
 2017年10月11日 09:44:07 嘉善新闻网
  

  “美丽乡村”什么样?100个人有100种说法,而每一个村庄,也都在试图探索美丽村庄的模样。

  走进陶庄镇汾南村,白墙黛瓦,小桥流水,古老的村落清幽精美,如同一首吟唱着的诗……如果不是深入其中,很难想象,5年多前,这里还是一个“脏乱差”的经济薄弱村,村容村貌跟美沾不上边,如今竟会有整村建设“美丽乡村”的底气,还有作为嘉兴地区唯一登上农业部推介的2017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名单的“运气”——汾南村破茧成蝶般的华丽蜕变背后,有着怎样值得探寻的“逆袭”密码?

  蜕变,从最难处开始

  “村间小道都是颠簸的泥路,垃圾四处扔,水草长满河……”村民顾永林指着村庄整治前的照片说,谁也没想到,汾南村会变成今天这样干净漂亮。“虽然以前环境差,但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历史底蕴深厚。”汾南村党总支书记周玉良梳理当地优势和潜力,发现并非穷得“一无是处”,反而极具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潜质。发展旅游,村民们一开始认为这样的发展思路“不着调”:怎么发展、游客从哪来、人家来看什么、住哪里……大家疑惑、观望。

  周玉良的底气来自于数年磨一剑。事实上,乡村旅游的大棋,早在2008年周玉良就落下了第一子:全县号召开展村庄整治,周玉良不仅带领村民顺势早早开始了河道护岸的修筑,还主动向县里申请指标:整村12条河浜护岸齐修筑!“要么不干,要干就一鼓作气干到最好!环境好了,不怕经济搞不上去!”

  在接下来的多年里,周玉良硬是勒紧裤腰带,带领村民们疏浚沟塘、改造道路、绿化美化。岸上美了,周玉良又动起了河里的脑筋:一家一个垃圾桶,设立垃圾中转站,组建河道保洁队……当“五水共治”在全县如火如荼开展时,汾南村的村民们已下河游泳。

  “美丽乡村”建设要做好,资金保障必须跟上。周玉良心知肚明,为此,周玉良将村里的闲置土地进行盘点,通过土地置换为“美丽乡村”建设赚取了“第一桶金”。他将村委会所在的小学也置换了出去,在长达两年半的时间里,自己和村班子在南北公路租了两间小平房来办公。

  “起初村民也不理解,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花大成本整治环境?”周玉良说,在他挨家挨户的动员下,是周玉良的决心打动了村民们,大家伙儿选择和这位书记一起见证他所描绘的“美丽乡村”的美好愿景。

  “要我建”变“我要建”

  一户户民房刷白出新,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民俗画卷;汩汩清水挨户环绕,流水小桥家家连靠,诗意般的心境随意缥缈;正在建设中的“善文化”、特色古建、乡村文化、小岛观光鱼趣4个主题片区将生态、生产、生活同构和谐典范……2015年年底,周玉良带领村班子提出了打造全县首个整村“美丽乡村”的梦想,如今这个梦想已实现了60%。

  “美丽乡村”建设让这个古老村落实现了化蝶般蜕变,也极大触动了村民们。从自发组建河道保洁义工队,到每家每户开展“房前屋后”大整治,再到积极参与“善文化·道德讲堂”活动……“美丽乡村”建设势如破竹。“村民们的共同参与是‘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动力!”周玉良深有感悟。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今年初,汾南村与嘉善西村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签订旅游开发项目协议,计划分3期建设大汾湖文化展示馆、汾南古村落影视基地、国漫孵化中心等项目。“以前靠项目输血,现在依托生态旅游经济造血,这一转型就是践行‘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果。”周玉良介绍,项目建成后,村集体经济预计每年增收50万元,带动农户每年增收200万元。 周玉良的“终极梦想”是打造面向所有村民的“幸福旅游产业”:“用旅游产业的发展思路,统领村庄产业升级,用旅游景区的营造手法,打造精品示范村落,让未来的汾南村不仅有说头、有看头,更要让老百姓有盼头、有赚头。”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马叶芬 通讯员 毛丽娟 编辑 陆远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