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农历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公历2月3~5日(农历正月初一前后)。我读初三那年立春日是农历十二月十六,学校刚放寒假。
天气很冷,滴水成冰,屋外北风呼啸,还飘着皑皑白雪。我问父亲:“日历上写着今天立春,可我怎么感觉不到一点春的暖意呢?”父亲笑笑回答说:“季节的变换是缓慢渐进的,立春,处于‘五九’尾或‘六九’头,天气自然还寒冷。这个节气15天,古人将其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意思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你会明显感觉到白天渐长,太阳暖和多了。”
听了父亲的话,我想:立春,揭开了万物复苏春天的序幕,也许此刻,“嫩如金色软如丝”的垂柳芽苞,泥土中跃跃欲试的小草,正焦急地等待着“春风吹又生”。
此时,我又忽然想起一个流言,便说:“立春在农历正月初一前后,今天是农历十二月十六,离大年初一还有10多天就立春了,那农历明年岂不是没有立春日?有人说什么农历无立春日的年份是寡妇年,不能嫁娶。”
父亲摇摇头说:“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无稽之谈。农历是阴阳合历,同时符合朔望月和回归年。平年12个月,354天左右,可能只有23个节气;闰年13个月,380天左右,比平年多了20多天,会出现25个节气。因此,农历一年中有一个立春或双立春或没有立春都是正常的历法现象,完全和凶吉无关。”
正常的历法现象,一语中的。看来父亲对立春这个节气很了解,知之甚多,我就说:“爸,今天是立春日,你讲讲立春的历史,让我增加点课本外的知识。”
父亲说了声好,就从古到今讲开了。据父亲所述,立春作为一个节气,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这一天,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赏赐群臣,布德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影响到庶民,各地都有很多不同的迎春习俗。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立春定为春节,延续了2000多年,尽管唐宋时,迎春的礼俗和习俗都发生了显著变化,明清两代立春文化又有发展,民间有“煨春”“打春宫”“鞭春牛”等活动,但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没有变。直到辛亥革命后,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立春的官方礼俗骤然消亡,而民间的习俗也逐渐式微,此后立春日,仅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而存在并传承至今,相应的民间习俗只在一定程度上保留着,通过春节的喜庆延续着。
这时,母亲端上一盘刚油炸好的春卷叫我们吃。我知道,像冬至吃饺子,腊八喝腊八粥一样。立春日吃春饼、春卷是传承下来的饮食习俗。春饼用小麦面制作,烙制而成,北方普遍流行。我们嘉善在南方,一般是吃春卷。春卷用米或糯米磨成粉,做成粉皮,中间包上笋丝、肉末等,油炸而成。 “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立春日,听着父亲兴致勃勃说古道今,吃着母亲炸制的香酥可口的春卷,我想:古代将立春定为春节也好,现今将立春作为节气也好,迎春的礼仪也好,吃食的习俗也好,都是在提醒着我们,“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来了。要抓住这大好时节,用勤劳和智慧,播种你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