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浙江微博 民论坛 心志愿者 善广电 善数字报
新闻检索
 首  页   |   嘉善新闻   |   观天下  |  在线访谈  |  网  视  |  民生信息  |  专  题  |  活  动  |  图  吧
市民论坛  |  爱心志愿者  |   商  务  |  金融频道  |  微嘉善  |  热点话题  |  人  文  |  广  电  |  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向本网投稿   《嘉兴日报》嘉善版新闻热线:84311000 13758090000   嘉善电视台新闻热线:84211999
   频道首页 | 柳州采风 | 节庆活动 | 书画摄影 | 和谐人文 | 文体设施 | 非物遗产 | 文保单位 | 民间文艺 | 嘉善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人文频道  >  柳州采风  
母亲的竹箱
2018年05月14日 09:21:51    [我要投稿]

  我的母亲出生在海宁盐官镇钱塘江边三里桥村,长大后到杭州官巷口一家纱厂做工,并在纱厂退休。她斗字不识几个,留下唯一的遗物是一只清光绪年间的竹箱。

  1956年,我们在嘉兴市文化馆工作,有了第二个孩子,母亲也退休到我家,从早到晚忙个不停,她抱一个领一个,两个小孩“外婆”“外婆”叫个不停,她也享受着天伦之乐,从不叫累。

  1961年,我们重返嘉善文化馆,住在钱家汇,一天她提出要到杭州去看看乡邻,第二天晚上,小孩子看见外婆回来了,嚷着:“外婆回来了,还带个大箱子。”母亲第一次坐了黄包车,她省吃俭用,从不多花一分钱。母亲高兴地告诉我:“这竹箱派用场,能放很多被絮。”说是从杭州官巷口旧货店淘来的,新箱子买不起,这竹箱花了5元人民币,这可能是她一生中最大的一笔开支。

  母亲在嘉善最开心的是每星期三、六下午去参加县工会办的茶室活动,主要阅读报纸和聊天。那两天她会穿上一件“出客”衣服“英丹士林布”大襟衣服,去听读报,散会后赶着烧晚饭。饭后我们上班,孩子做功课,她在灯下补衣服,她觉得生活很充实很安定,是她最愉快的几年。

  可是好景不长,1966年“文革”开始了,竹箱差点以“四旧物品”被收去。在母亲的保护下,竹箱总算“逃过一劫”。

  1975年冬至前夕,母亲因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她一句话也没交代,唯一留下的就是这竹箱和几件旧衣服。母亲66岁走了,使我感到没照顾好母亲,长期以来心中非常纠结遗憾。

  1976年,我们分到北门街60多平方米的新宿舍,母亲的竹箱没地方放,老伴提出送给博物馆。他用手推车,把母亲的竹箱拉走了,存放在博物馆的仓库里。想到母亲就会想起竹箱,今年碰到博物馆同志问起,说它还在仓库里。据馆内有关人员考查说,该竹箱应为清光绪竹编书箱,长60cm、宽44cm、高57cm,纯竹子手工打造,以竹丝编织成席纹,以粗厚竹片为架,箱盖与箱体连接处用铁环衔接,两侧有拎手,正面有锁扣(一侧已缺失)。做工规整精细,可防潮湿,便携带,推测为书箱。正面4片竹板书写“光绪乙未年,惟善堂置,杭城紫峰氏”。该竹箱成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距今已经120多年。但也有说这竹箱上写是唯善堂,唯善堂是明清时期杭嘉湖地区的慈善机构,官府和地方乡绅组织的,有办育婴堂、医院等,该箱子也可能是发放穷人放衣被的。总的说,清代竹箱保存数量较少,该竹箱上有明确的纪念和堂号,对了解清末杭州地区乃至浙东地区的社会风貌,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母亲的竹箱捐赠博物馆是它最好的归宿。竹箱在嘉善县博物馆已保存了42年,这也是母亲对社会的一点微小贡献。

作者 管玲缇 编辑 张美萍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关闭窗口]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