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乡村生活甜如蜜
 2018年08月24日 09:26:53 嘉善新闻网
  

  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不过,手中无田的大云镇缪家村村民杨金春却一点也不发愁。

  原来,早些年家里土地流转出去后,老杨到了村里的农业合作社上班。现在,他和老伴每个月养老金能领3600多元,再加上4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比过去“单干”时增加不少,日子越过越红火。

  千百年来,土地成为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却也将他们牢牢地束缚在“一亩三分地”上,极大阻碍了农民的发展空间。

  借助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大云镇有效促进了土地流转、农业龙头项目引进和旅游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靠天吃饭,选择到工厂和景区里的公司就业。“公司150多名员工中,有三分之二是缪家村的村民。”嘉兴碧云花园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海燕说。

  转型做新型职业农民的也有不少。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正在褪去曾经的“土气”,演变为一种“时髦”职业。

  对于大云镇曹绿合作社负责人、曹家村村民徐建忠而言,新型职业农民并不陌生。今年6月21日,他拿到了由农业农村部印发的《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跨出这一步,徐建忠用了5年的时间。

  同样在5年前把土地流转了出去,徐建忠没有到工厂上班,而是萌发了创业的念头。做什么?怎么做?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妻子的一番话点醒了他:“既然镇里在搞旅游,我们家又挨着云澜湾景区,何不尝试种植农产品,发展休闲农业。”

  2014年下半年,徐建忠承包了村里的70亩农田,种植芦笋、火龙果、草莓等经济作物,办起了家庭农场。靠着景区源源不断的客流量,几年下来,不仅农场赚了个盆满钵满,还为村民提供了近20个就业岗位,带动周边群众一同致富。

  据统计,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后,大云镇旅游产业的从业人数由整治前的1100人增加到整治后的1500人,工业企业新吸纳农民就业400多人,不少村民转型为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后,收入节节攀升。去年,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1659元,高出全县平均值近万元。

  念好“土地经”,大云镇6个村还拿出整治出来的土地作为指标,抱团参加全县首个“强村计划·抱团飞地”项目——大云中德生态产业园“两创中心”一期。今后,每个村每年可以按照投资额的10%保底分红,村集体经济从此多了“造血”功能。

  “今年1月18日,我们拿到了‘抱团’之后的首笔55万元分红。春节前一盘点,算上腾退企业后的损失,村集体可支配收入不减反增,去年突破1000万元大关。”缪家村党委书记丁法强说。

  除此之外,包括缪家村在内的6个村,还在旅游开发、“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拓宽增收渠道。由此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去年全镇村级可支配资金平均达427万元,领跑全县。

  “腰包”鼓了起来,镇村两级在民生福祉上更舍得花钱。完善镇文化中心、村“文化礼堂”、农户文化庭院等阵地建设,全年举办文化活动340多场;改造提升迎宾路、东高线、云蝶路等主要道路,实现绿化、亮化、美化全兼备;拿出集镇最好的地块,为农村拆迁户建设高品质安置小区……

  “文化礼堂”里越来越热闹,养老服务中心里笑声不断,村庄环境日日换新颜,看着眼前的好光景,大云村村民曹国珍心里乐开了花,“生活甜甜蜜蜜,城里的亲戚都一直羡慕我们呢!”

  “做亮农业底色、加快农旅融合,做大做强全域旅游。”在8月21日晚上的“社情民意大走访”活动中,大云镇党委书记陆芸再次道出了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深层用意:撬动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让农村留得住乡愁、城里人也向往,最终实现乡村振兴。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范磊 通讯员 陈佳伟 余小峰 编辑 章永红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