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校内托管来了
 2019年03月07日 09:00:48 嘉善新闻网
  

  广受社会关注的校内托管问题终于尘埃落定了,日前,根据县教育局、县发改局、县财政局、县人力社保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和县公安局共同出台的《关于开展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我县启动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县内公办小学在校在读且有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刚性需求的学生,均可参加。

  说到托管,有孩子的家长都非常熟悉,因为自己下班时间与孩子下课时间不一致,许多双职工家庭,没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亲人在帮衬的家庭,就只能将孩子送进校外托管机构。但是校外托管机构多且杂,如何选择,家长们也比较纠结。如今,校内托管来了,解决了很大一部分家长的困扰。

  县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不属于基本公共服务范畴,它是学校在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之外,为有刚性需求的学生家长提供基本的托管服务,帮助家长破解因工作等原因不能按时接送学生难题,解决小学“放学早、接送难”矛盾的为民实事。

  家长和老师都在积极适应

  3月5日,本学期托管第一天,市民邬女士一大早就给朋友打电话说今后不需要帮忙接孩子了,然后给儿子书包整理好就送他去杜鹃小学了。邬女士夫妻俩是双职工,家里没有老人帮忙接送,平时接孩子是一件头疼的事,有时就委托朋友帮忙接回家照看。“现在可以在学校里托管到下午5时左右,跟我们下班时间差不多,这样我们就不用急着接孩子了,孩子在学校里有老师管着,做作业效率肯定也会高一点,我们家长就放心多了。”邬女士说。

  市民丁女士的女儿在泗洲小学就读一年级,从幼儿园开始一直是由校外托管机构代接的。“我们夫妻都双职工,要自己接孩子肯定得请假,偶尔一两次还说得过去,长期请假肯定不行,所以我们从孩子上幼儿园开始就找代接机构的,他们看管到下午5时左右,我们下班了去接,每月600元,如果要管晚饭的话,价格还要贵一点。”丁女士说,在校内托管征求意见阶段,作为家长的她就非常欢迎,一直盼着早点实施,现在女儿放在学校托管了,她上班也安心多了。

  学生参加托管之后,学校的工作量相应有所增加,嘉善第二实验小学的李老师班里是全班学生参加托管。“学生是否参加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由学生和家长自愿作出选择并向学校提出申请的,我们老师不会做强制性要求,对我们来说,每个托管班都有教职工管理,现在我们的工作增加了,但对家长来说确实是件惠民举措。”对于李老师的说法,班里学生家长陈女士也表示赞同,她说,从完成回家作业的角度来说,肯定在学校完成的质量高,也减轻了家长辅导作业的负担。

  下午3时40分左右,实验小学门口有一些接孩子的家长。“在学校里做作业固然好,不过我是个全职妈妈,托管放学的时间正是我要做晚饭的时间,综合我们的实际情况考虑,我家孩子没有参加托管。”市民朱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今年读一年级,平时接回家后就监督他做作业。在校门口的接待室内,记者注意到也有不参加托管的学生,他们正在等待家长来接。

  校内托管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

  托管会不会变成上课?这样学生被占用的时间反而更多,在采访中,部分家长也向记者提出了他们的疑惑。对此,县教育局相关领导表示,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是指在学校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任务之外,基于学生家长自愿,针对确实有接送困难的家庭,为有刚性需求的学生提供的基本托管服务,由学生所在学校为主承担的具有公益性、非普遍性的托管服务。

  另外,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主要是组织学生在校园内开展自主阅读、课后作业、体育锻炼、社团活动等,明确不得将托管服务作为学校教学的延伸,不得组织学生或变相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教学或补课。学校面向全体学生的拓展性课程活动和部分学生参加的校艺术队、体育队、体育俱乐部等不属于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范畴。学校每周一次的教师校本教研或集中学习的当天,可不提供托管服务。

  那么,校内托管服务的费用如何解决?家长需缴付多少?根据《关于开展小学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说明,放学后校内托管服务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原则,实行政府、学校、家长共同合理分担托管服务运行成本。其中公办学校实行增加生均公用经费、适当收取托管服务费、财政专项补助相结合的成本分担机制,有托管刚性需求的家长承担的托管服务费2019年暂按每生每学期300元标准收取。托管服务费今后会视服务成本等变化情况作适当调整。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参加校内托管服务的,可参照学生资助政策予以减少或减免。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记者 鲍引欢 胡引凤 编辑 章永红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