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站·浙江在线 浙江新闻 图片 数字报纸 浙江网视  浙江微博 民论坛 心志愿者 善广电 善数字报
新闻检索
 首  页   |   嘉善新闻   |   观天下  |  在线访谈  |  网  视  |  民生信息  |  专  题  |  活  动  |  图  吧
市民论坛  |  爱心志愿者  |   商  务  |  金融频道  |  微嘉善  |  热点话题  |  人  文  |  广  电  |  数字报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向本网投稿   《嘉兴日报》嘉善版新闻热线:84311000 13758090000   嘉善电视台新闻热线:84211999
   频道首页 | 柳州采风 | 节庆活动 | 书画摄影 | 和谐人文 | 文体设施 | 非物遗产 | 文保单位 | 民间文艺 | 嘉善名人
 
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人文频道  >  柳州采风  
镜头聚焦血防 照片见证嘉善
2019年09月10日 10:19:39    [我要投稿]

  一10多年前(2006年3月22日),笔者在杭州采访了《浙江日报》高级记者徐永辉。他老人家说,新中国成立后,他跟拍的18个新闻专题拍摄对象中,跟踪了50年以上的有4个,其中嘉善就有3个;跟踪了40年以上的有4个,其中嘉善就有1个;跟踪30年以上的有10个,嘉善也有好几个……他还跟我说:“能够在有生之年再次踏上嘉善大地,再与那里的新老朋友见个面,聊聊家常、说说掏心窝子的话,是这几年的最大愿望。”
  时隔9年之后,也就是2015年9月16日至17日,由嘉善县委宣传部、县档案局、县档案馆和县档案收藏协会联合举办的“徐永辉与跟拍对象见面会”活动,不仅让徐永辉实现了在有生之年再访嘉善的夙愿,也为笔者创造了再次采访这位被誉为“新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的资深的新闻摄影艺术家的机会。
  “徐永辉又要来了!”他从挎着照相机,第一次踏上嘉善的大地,至今已有66个春秋,老人家从20岁出头,到80多岁,整整66年了。他曾不知多少次往返于嘉善与杭州之间,农村报道、血防报道、兴修水利的报道,几乎让他跑遍了嘉善的城镇和乡村,他曾用手中的相机,为这个江浙沪交界的地区留下了历史印记,记录了那个时代生动而又丰富的脸部表情。徐永辉说:“从最近一次(2003年12月)到嘉善来跟踪采访,至今间隔了将近12年时间。然而,嘉善这个地方时在念中,而今我已垂垂老矣,但重访旧地的想法却愈加强烈。”
  这位年近九旬的摄影艺术家在“徐永辉与跟拍对象见面会”活动主办方的支持下,再次现场采访了曾经是嘉善县血防工作的典型人物、电影《枯木逢春》生活原型之一的娄玉妹。作为亲历者,笔者见证了“新中国跟踪摄影第一人——徐永辉与跟拍对象见面会”的全过程,并有幸陪同徐老一起到娄玉妹家中对她进行了采访。
  镜头聚焦血防,照片见证嘉善。从“苦妹子”到“甜大妈”,徐永辉对于娄玉妹和她的家庭的跟踪报道持续了40多年,现将徐永辉先生这次有关“血防”题材的、跨世纪的采访经过记录下来,与广大读者朋友们分享。
  二“老徐伯伯,得知你要来,我和老伴(卢孝良,农民,那一年他70岁)兴奋得大半夜没睡着!”2015年9月16日上午10时许,家住七星镇三家浜公寓的娄玉妹,见到久违的徐永辉后高兴地说,“从上次到我家来做客,至今有10多年了吧。”徐永辉有些感慨:“是呀,好多年了。我与老伴(沈秀铭,那一年她85岁,系上海无线电九厂退休医务人员)一直想来,今天到嘉善去,特地兜过来看望你们。”
  “先到七星娄玉妹家去拜访。”这是徐永辉嘉善之行的一个插曲,也是活动主办方应徐老先生的要求,安排的一次有特殊意义的采访。说它特殊,有两层意思:其一,七星这个地方是徐永辉新闻生涯的开端,更是徐老跟踪拍摄实践的起点。1950年2月,徐永辉成为《浙江日报》记者后的第一次独立采访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后来,他又沿着沪杭铁路线七星站向东,走了几公里进入嘉善境内。
  其二,在这个镇的附近,曾住过两户让徐永辉时常牵挂的普通农民家庭,也是他老人家长期跟踪拍摄的对象:一户是照片《一户人家十年间》的叶根土家庭,后迁居于现黄岩区的凉棚岭村;另一户是照片《“苦妹子”枯木逢春今更甜》的娄玉妹家庭,她是从嘉善县罗星公社油车村(现罗星街道魏南村)嫁到七星三家浜村卢家的。徐老先生提议在到嘉善之前,先“到七星镇去转一转”,看望已跟踪了40多年的拍摄对象娄玉妹,有着特殊的意义。徐永辉说:“娄玉妹的故事,是嘉善血防工作的一个缩影,她的个人遭遇见证了劳动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娄玉妹出生在嘉善农村,她是我国血防战线的典型人物。当年在广交会上一幅《她就是我》的巨幅彩色照片,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为之愕然,让全球的新闻媒体为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感到震惊,于是这幅照片的主人公、快人快语的农家妇女娄玉妹,一时间便成了闻名全国的新闻人物。
  三徐永辉再次来采访那天,娄玉妹早早便在楼下等候。她穿着一袭玫红色的裙子,乌黑的长发盘着,体态丰腴,笑脸盈盈,根本看不出是一位已过花甲之年的老人;而今的她略带富态、神采奕奕,根本无法与她15岁时那张照片上的吓人模样联系起来。
  一会儿,来自杭州的车子来了。娄玉妹便热情地迎上前去,“玉妹,你越来越漂亮了啊!”徐永辉刚下车,就跟容光焕发的她开起玩笑来。当大家在娄玉妹家一楼的客厅坐定后,徐永辉便与她热络地聊起了家常话,他们从娄玉妹家新居的面积,谈到了她现在从事的小区保洁工作,从这几年农民家庭的经济收入,谈到农村社区热火朝天的文体活动。
  自然也谈到了在新形势下江南水乡的血防工作。娄玉妹还应陪同徐老来采访的年轻记者之邀引颈高歌,唱起了血防经典歌曲《七律二首·送瘟神》。这首歌她已唱了几十年,是以往开展“忆苦思甜”活动的保留节目。娄玉妹有板有眼的即兴表演,赢得了满堂喝彩。
  大家知道,地处江浙沪交界的嘉善,曾是全国10个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县之一,“大肚子病”则是当地对这一主要地方病的俗称,在当年的嘉善,它几乎已成了“死亡”的代名词。徐永辉在接受媒体专题采访时,曾多次提到了电影《枯木逢春》主人公“苦妹子”的生活原型——娄玉妹。“从十五六岁,到六十多岁,娄玉妹的人生遭遇以及她的家庭生活,就是我们开展血防斗争的成果展示!”徐老说,作为省一级的党报,自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起,全省各地与血吸虫病进行的斗争(当时称为“血防报道”)是《浙江日报》新闻报道的一个重点,而娄玉妹这个生动典型,则是嘉善这个血防工作“红旗县”的一个缩影。“‘嘉善’和‘娄玉妹’这个人自然而然地成为我长期跟踪拍摄采访的对象了。”
  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只有15岁的娄玉妹因患上晚期血吸虫病(简称:晚血病人),人骨瘦如柴。体重只有18公斤。当年,是他哥哥娄华清将已经奄奄一息的她,背进嘉善血防医院(在西塘镇西街上)的。娄玉妹是幸运的。在褚定权院长的亲自主持下,制订了中西医相结合的治疗方案,经过160多天时间的精心治疗,娄玉妹不但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而且身体恢复得相当不错。
  娄玉妹从此挣脱了晚血病魔的折磨,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20岁那年,她从油车大队九队嫁到七星乡三家浜的卢家,后生儿育女,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从上世纪70年代初开始,作为浙报跑农村新闻的摄影记者,徐永辉每隔几年就会到娄玉妹那儿去采访,以新闻图片的形式为血防工作作宣传报道。
  四徐永辉初次见到娄玉妹是在1972年。记得,那年7月,为庆祝新中国成立23周年,嘉善县文化馆准备拍摄一组以“血防”为题材的新闻照片。那天,馆里请来了一些相关人士。比如,晚血康复病人娄玉妹,还有一些负责摄影的专业人员。作为浙报跑农村的摄影记者徐永辉,正好也在嘉善的现场。
  当时,嘉善文化馆组织的拍摄工作顺利完成,题为《她就是我》的照片,更是产生轰动的新闻效应。而徐永辉当年在拍摄现场认识的那位晚血的康复病人,从此,就成了他跟踪报道的对象之一。
  “老徐伯伯人真好,他工作那么忙,还时常想着我们,经常来看望我和我的孩子们。”娄玉妹说,“记得,那年我儿子卢金钢(当时19岁)参军的时候他特地赶来了,我们家搬新房子的时候他又来了。老人家对我就像对待亲生女儿一样!”
  而徐永辉呢,几十年间,抱着饱满的政治热情,以一名党报记者的历史责任感,坚持对这个在血防战线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进行跟踪拍摄。他试图运用“今昔对比”的镜头语言,通过对这位普通农家女性的连续报道,以小见大,以微见著,反映出农村面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那个时候起,我和我的家庭就成了徐伯伯跟踪拍摄的对象之一,他老人家一跟就跟了40多年。”在娄玉妹家里,他们夫妇俩将相片夹里收藏了几十年的老照片取出来,从中让我们看到了一户农民家庭的生活和精神面貌的变化——从住草棚到两间平房、再到造别墅式楼房;近几年“拆迁”,祖祖辈辈的“泥腿子”又搬进了鸟语花香的居民小区,从此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而所有这一切,都真切地记录在徐永辉的镜头里了。

作者 杨越岷 编辑 张美萍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关闭窗口]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