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嘉善新闻网  >  嘉善新闻  >  民生

一个纪念馆 一个“文化礼堂”孕育和合之美
 2019年09月19日 09:26:23 嘉善新闻网
  

  “现在来和合社区‘文化礼堂’的人真是多,今天又有上级领导来参观田家英和合调查纪念馆,怎么想得到,当年那个落后的魏塘公社和合生产队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啊。”说起和合社区这几十年来的变化发展,72岁的盛伟民一脸的感叹和骄傲。

  和合社区地处罗星街道西侧,是典型的城郊接合社区,1999年由原和合村、新桥港村、镇南村三村合并而成。清晨7时,一楼乒乓室传出一阵阵叫好声,图书室已经开门“迎客”,文化交流室有村民正欲挥毫。普通的深秋早晨,罗星街道和合社区“文化礼堂”伴着逐渐集聚的人气热闹起来。

  “你们进来的这条路还算宽阔吧,有四米,现在是和合社区居民进出的主要道路,在2000年以前,这里还是一条沟渠呢。”顺着盛伟民手指的方向,记者跟着他一路走到了河泥港桥。“这座桥原先也不在这里,是因为配合道路扩建需要,方便居民出行,后来改建到这里的,居民们白天空余时和晚上阴凉时都喜欢在这闲话家常。”

  上世纪60年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中国农村刮起了“五风”,造成农村生产力的严重破坏,为恢复农业经济,1961年,毛泽东主席明确指示,“调查一个最好的,调查一个最坏的生产队”,并派秘书田家英带领中央浙江调查组展开调查,“最坏的生产队”就是当时的魏塘公社和合生产队。调查后,田家英如实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并建议中央制定一个人民公社工作条例,随后诞生了影响全国的“农业六十条”。和合生产队也因为此次调查和整改,一改贫穷面貌,经济、社会发展慢慢上了轨道。

  “那个年代,最大的感受就是饿,没东西吃,野菜都要被挖光了。后来调查人员走后,村里的大队解散了,拆分成了每队10多户的小队,大家干活的劲头足了许多,渐渐地,不用再挖野菜充饥了,粥也越来越稠了,再后来,家家都能吃上白米饭了。到了1965年,田家英回访时,村民家都已有余粮,还养鸡养鸭了。再后来到了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落实后,生活逐渐小康了。”1986年,盛伟民进了村委会班子,带着村民种植经济作物,日子越过越红火。

  盛伟民回忆,上世纪80年代,各地开始实施“菜篮子工程”,嘉善当时在锦和苑和子胥苑附近一带建了几个蔬菜基地,新桥港村就有,到了90年代,居民的餐桌已经很丰盛了。盛伟民说,2000年起,和合开始大面积的土地流转,农房集聚。农民们离开了土地,成为居住在和合社区的城里人,更多老年人在家拿着养老金安享晚年,从小爱好文艺的他也开始组建文艺队伍。“那几年,社区还没有‘文化礼堂’这个阵地,活动没有像样的场地,也没有专业老师指导,大家都是小打小闹自娱自乐。”

  为顺应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浙江省从2013年开始打造农村“文化礼堂”这一基层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和合社区通过建设“文化礼堂”以及建立文艺队伍,经常性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不断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区“文化礼堂”一楼墙上和合驻堂团队一览表上,记者看到有文艺社团、社会机构、文化大使等众多形式的驻堂活动。“现在我们每月至少举办三场文艺演出,每周五固定时间放电影,深受居民们欢迎。”如今,作为和合社区文艺团团长和和合“文化礼堂”驻堂理事长,盛伟民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社区的文化活动上。他说,在和合生活了72年,过过苦日子,迎来了好日子,如今是真心的骄傲和自豪,只要还有余力,一定还会继续为社区文化活动献策出力。

  来源 嘉善县传媒中心   全媒体记者 鲍引欢 编辑 章永红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最嘉善微信、in嘉善APP,扫一扫!期待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关新闻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法律顾问 | 版权声明
中共嘉善县委宣传部主管 嘉善县广播电视台 嘉善县新闻信息中心联办
浙新办[2010]1号 浙ICP备09024527号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  
视听许可证号:1105110 |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30198 | 广告经营许可号:33000080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