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的陶坯,趁未干前用纱布包裹后进行烧制,就会出现这样的纹理……”6月10日,在姚庄镇第二期“大往圩讲堂”上,县博物馆馆长朱殷治正拿着3000多年前马桥文化时代流传下来的印纹陶向市民们作详细讲解(见右图)。在6月11日——我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前后,我县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系列活动。
背面纹路雕刻细致精美的汉朝青铜镜、质地通透的明代象牙朝笏、保存完整色泽均匀的春秋战国古玉……一件件稀世藏品让收藏爱好者们大饱眼福。6月11日下午,吴镇纪念馆举办了民间收藏品交易会,吸引了70多位县内外的收藏爱好者来此交流、探讨。据悉,当天共展出了530余件藏品。
交易会开始不到5分钟,一件清代的“如意头”(玉器,如意簪部分)就被“拿下”。来自嘉兴的郭先生用手电鉴定完后将其“收入囊中”。他表示,这件玉器颜色白皙、通体纯净,作为收藏是不错的选择。
“老师,你能帮我鉴定一下我家这几件宝贝吗?”魏塘街道西门社区居民赵勤心拿着祖上传下来的花插、印章等,向嘉兴市收藏家协会秘书长周荣光求教。赵勤心说,自己对收藏品一窍不通,所以趁这个活动来问问专家。周荣光一一解答了市民的疑问,并表示,近年来嘉善县高度重视保护文化遗产,走在嘉兴市各县(市、区)前列,在文物鉴赏方面积极开展交流活动,广泛吸纳、培养青少年爱好者。
交易会上的藏品,多数通过再加工可以做成配件、首饰、器皿等,使用到日常生活中。朱殷治表示,市场化下民间收藏品其实用性日益凸显,这与今年中国“文化遗产日”的主题“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不谋而合。而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朱殷治提出“安全、健康、尊严”3个关键词。他表示,今后将提供更多文物交流的平台和机会,为保护文化遗产出一份力。
据悉,“文化遗产日”前后,我县还举行了省级文保单位立标志牌仪式,博物馆资源进校讲座、展示,利用电视、报纸、网站等媒体开展宣传活动等。本周末,还计划在姚庄镇桃源新邨开展文化遗产进乡镇活动,届时,砖雕技艺、泥塑技艺、竹编棕编技艺、盘纽扣技艺等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手工技艺表演等将一一登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