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2月10日 09:48:51
嘉善新闻网
|
民生大于天,件件总关情。多年来,历届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更多公共资源投向民生领域,让更多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逐步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困难和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凝聚民心、汇聚力量,才能形成强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合力。这也是嘉善一以贯之的宝贵发展经验。
针对民生话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定不移地探索社会管理和体制机制‘两大创新’,实现社会发展新进步;坚定不移地深化民生事业和生态文明‘两大建设’,共享社会发展新成果。”
巩固发展经济好势头,离不开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面对新形势下新的社会管理问题和管理要求,我们用惯了的、数十年延续下来的一些社会管理模式与管理方法越来越不适应,越来越力不从心。如何在新的发展背景下,有效地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社会管理创新成为必由之路。报告既提出了“全力打造‘长三角最具安全感城市’”的目标,为全县的社会管理设置了“从被动式管理到主动式服务、从单向约束到互动管理”的转变轨道,也指出了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深化“平安嘉善”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机制、健全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社会矛盾多元调解机制,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构建源头防范、受理疏导、帮助解决的信访工作新格局等。
创新机制体制是服务社会民生的重点。当前,民生问题的凸显,一方面与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的期望和要求越来越高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解决民生问题方面的制度滞后和短缺有关。制度的滞后和短缺对于任何社会的良性运行而言都是不正常的,也是不应该的。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着眼于新一轮制度创新,克服制度滞后和短缺的障碍,使服务社会民生的新理念真正得以体现和落实。报告提出,“努力把嘉善建设成为县域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和深化改革的先行区。深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综合执法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在部分领域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稳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与大医院转诊机制,探索与大医院托管合作模式。”明确的目标既促进各级政府自我加压,又方便干部群众监督检查,也让老百姓看到了政府对服务民生工作的重视和决心,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也必将有力地增强地区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民生问题的解决,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百姓。嘉善要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率先建成惠及全县人民的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报告中对深化民生事业建设的阐述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既把“推进‘文化强县’建设,大力弘扬以‘善文化’为核心内涵的县域文化”摆上重要位置,又提出了“基本养老保障覆盖面和医疗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8%以上”、“建成保障性住房8万平方米”、“改造提升35个农贸市场”等具体数字目标。另外,人民群众关心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事项也都在报告中一一列出。由此可见,报告准确把握了当前嘉善民生现状,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要努力使全县人民“生活有保障,未来有希望”。
走过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辉煌历程,嘉善正将转型发展的核心聚集于“生态文明”。报告确立了“全面实施《嘉善县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建设‘碧水、蓝天、宁静’等9大工程100个生态项目,建成国家级生态县,着力打造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的目标。事实上,这份义不容辞有其存在的现实土壤:嘉善有上下一致的生态意识,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和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后发潜力,有“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的良好实践,更有“三县联创”的组织基础和群众基础。毋庸置疑,生态文明也是民生之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生活已由满足基本生存型向追求生活质量型转变,良好的环境不再是“奢侈品”而是“必需品”。推动物质财富生态财富共同增长,实施环境质量生活质量同步提高,为全县人民创造一个适于劳动、宜于人居的绿色家园,这是民心所向,也是党和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
|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作者
记者徐铃燕
编辑
丁莹
|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
|
|
图片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