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05月07日 10:17:38
嘉善新闻网
|
5月4日8时15分,罗星街道魏南社区党总支书记袁鑫明,生平第一次走进位于县政府三楼的县委常委会议室。作为生活在基层的县党代表,他坐在县委书记右侧的“两代表一委员”席,来给全县新一轮“强村计划”政策提意见、建议。这天,他穿着平日很少穿的衬衫加西服。
与袁鑫明并排坐着的还有县人大代表宋大夫、徐留荣、季玉根,县政协委员郁根明,他们成为嘉善历史上第一批直接参与全县重要决策的议政客人。2010年12月,嘉善被确定为浙江省唯一的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县,今年是试点工作深化年。“邀请代表、委员列席县委常委会议议政,是推进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的又一深入尝试,目的是让县委决策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符合大多数群众的利益诉求,以后,这种‘阳光决策’将成为常态。”县委书记姚高员说。
从2001年起,袁鑫明已经做了11年的村(社区)班子“领头雁”,经历了始于2008年、历时4年的第一轮“强村计划”,对强村的重要性、紧迫性以及具体实务的操作性有着切身体会。虽然如此,他对会上的发言还是不敢掉以轻心。来之前,他认真学习了《关于实施新一轮“强村计划”的意见稿》,并结合第一轮“强村计划”的实施情况,与其他一些兄弟村(农村社区)的党总支书记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认真整理出3条建议,打算跟县委常委领导细说一番。
郁根明发言结束,就轮到了袁鑫明。3条建议,他早已熟记于心。但是,为了表述到位,他还是时不时低下头去看看稿子。“首先是形成共识,明确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重要意义;其次是找准方向,走多样化联合开发的途径;三是进行异地发展……”袁鑫明看到,在他发言的时候,县委书记一直认真地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提完了建议,袁鑫明决定把自己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说出来。这也是他心中的“痛”。“由于缺乏专业性的指导,村里的项目很容易在繁杂的审批环节中‘卡壳’,使大量心血白费。”袁鑫明说的审批“卡壳”事件,就是他在实施第一轮“强村计划”中,为苏家浜小区建配套用房时遇到的。因为不懂具体操作,一拖再拖,错过了审批有效期,结果只能从头再来。虽说这个配套用房只占一亩多地,但建成后却有二三十万元的年收入。
会上,袁鑫明大胆提出,对于村上报项目的审批,最好有工作组全程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针对他的建议,县委书记及时给出了回应。“袁书记说的审批上的问题,也是新一轮‘强村计划’实施中值得重视的问题。”姚高员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强化部门服务,加快项目审批速度,通过保姆式服务、疑难会商、开设“绿色通道”,确保审批环节的通畅。“郁委员的‘三位一体’联系结对帮扶贫困村机制很不错,被吸纳进政策中理所当然。但是,我的建议竟然能被县委常委会议采纳,并被要求落实到今后的工作中,真的没想到。”走出会场的袁鑫明满脸喜悦。他告诉记者,县委书记说了,今后,一些跟民生有关的重大决策会有序开放,他希望还能参加下一个“阳光决策”。
|
来源
《嘉兴日报》嘉善版
作者
徐铃燕 杨丽英
编辑
董玲珠
|
郑重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专稿,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 |
|
|
图片新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