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岁的丁红芬夫妇和83岁的婆婆曹四宝,2009年拿到钥匙后就住进了姚庄镇桃源新邨社区,丁红芬说,儿子儿媳在上海工作,家里一套300多平方米的排屋就他们三位老人居住。“小区环境好,一搬进来就有外来务工人员过来租房,幸好我和婆婆都会讲些普通话。这不,搬进来的那年就把楼上两层房子租出去了,每月有1100元的房租!”
丁红芬说,她是展幸村人,通过“两分两换”,置换了桃源新邨社区的一套住房,之前老家没出租过房子,这是第一次接触,幸好以前学了点普通话,果然派上了用场。“50来岁的时候我曾在西塘一家饭店打过工,同事大多都是新居民,因此他们说的话我基本上都听得懂,我也会说上一些简单的。”记者试着用普通话采访:“你家房子出租情况怎么样?”丁红芬说:“全部租掉了。通过交流我还知道了什么叫路由器、什么是租房合同。”丁红芬在别人的介绍下知道,路由器是用来连接网络的,而且价格不同,丁红芬买了个80元的路由器给租客用。“像我们出租的,肯定要精打细算,不然就赚不到钱了。不少周边邻居因为不会讲普通话,而租不掉房子。租客来问有没有房子,有些老人不会讲普通话,人家问东他答西,并且没有小辈在场,房子就这么一直空着。”丁红芬说,她不在的时候,婆婆也会帮她忙,租客有事情,婆婆曹四宝会用普通话说“房东不在,待会再过来”“你有问题可以先说,房东回来我跟她说。”在记者听来,虽然曹四宝的普通话很“洋泾浜”,但是表达的意思完全能听懂。“房东,厕所漏水了,你帮我修一下。”在记者采访丁红芬的时候,租客小何找上门来。“好的,你等下,我马上打电话给修理的师傅。”丁红芬用普通话回答着。“有些跟我一样岁数的人很羡慕我,说我会讲普通话,房子能租出去,而他们连简单的问候语都不会。”
记者感言桃源新邨社区由于地段好、出租价格便宜而受到打工者的欢迎。据悉,每天都有十多个人前来租房子。而社区居民大多来自农村,很多人是第一次接触房屋出租,因此得首先过与外来人员交流的语言关。通过采访,记者深谙讲普通话的重要性,岁数轻的居民,大多把房子租掉了。相反,一些年纪大的居民由于不能和外来人员交流,家里的房屋大多空置着。记者认为,社区可以为老年居民开设普通话培训班,以提高社区居民的普通话水平,适应社区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