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曾任30余年文化站站长、现任陶庄镇创建办工作人员的张松林(1956年3月19日生,陶庄镇翔胜村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仅自己学习,还学以致用,“以学带学”。1985年5月,他正式入党,此后,他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以律己,继续在农村这片土地上传播民间文化。
在村里,村民一见到张松林,就热情打招呼,亲切地喊他为“张老师”。“张老师,过几天村里要排个舞,你有时间的话,过来帮我们指导指导啊!”几句简单寒暄,记者可以感受到村民对张松林的信赖感。
勤奋叩开文学路
村民对张松林的这股亲切感,不是一时产生的,而是有着30多年的积累。30多年来,张松林对农村文化事业始终保持着热情,不懈学习、刻苦钻研,让他成为这一行的专家,也因此获得了如今村民对他的敬重。1975年,张松林高中毕业。“高中时,我当过班里的学习委员,平时喜欢写东西,并向当时的县广播站投稿。”到农村“双抢”时,他还负责编写生产大队里的《“双抢”快报》,两天一期,自写、自编、自印,个中辛苦不言而喻。不过,这段经历,也让他初露锋芒。很快,一个机会就降临到他身上。1979年,当时的汾玉人民公社文化站站长调任,张松林被选任为新任站长。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他会在这个岗位干30多年,并将陶庄(汾玉)民间文化带上了一个新台阶。
着力带动民间文化
上任后,张松林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各生产大队情况。由于缺少出行工具,每次他都要步行到各个村,采集第一手材料,和农户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是常事。汾玉水网密布,出行要摆渡,但错过了船期,就只能在农家过夜。日积月累,张松林终于在心中绘出一个谱。“哪个大队有啥能人,有哪些民间文化,我都知道,特色在哪,我也都学到了。”上世纪90年代后期,民间文艺爱好者姚荣仙向张松林反映:“我们想演出,但没有正规平台,只能去一些迷信场所,如村民祭拜菩萨的场所。”这引发了张松林对发展民间文化的思考,是否可以通过政府引导来发展呢?他的这个想法与当时镇党委领导的想法不谋而合,就是将民间文化团体组织,通过政府搭台方式发展。之后,张松林开始在各村奔走,将近20年积累的民间文化曲艺知识,教给想学的村民,“以学带学”,助推当地文化发展。
学习脚步不停歇
2011年5月,55周岁的张松林从文化站站长的岗位上退了下来,调往陶庄镇创建办工作。崭新的工作,对他而言又是一项新的挑战。张松林说:“以前一直搞文化工作,对这块熟悉。但创建这一块,涉及内容广,材料多,许多东西都得从头学。”就说电脑吧,以前,张松林工作靠纸笔,对此一窍不通。现在,由于工作需要,经常收发文件,他开始学起电脑,现已掌握基本操作。对于创建的日常工作,他一门心思投入,创新了不少工作方法,并积极“走村”,指导如何创建。尤其在台账整理这块,工作突出。2012年2月,他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嘉善县创建省文明县工作先进个人”。对此,张松林说:“我觉得,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并努力去做好它。”一位与张松林同辈的人说:“张松林身上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踏实学习,任何由他负责的事情,他都会认真去做且做得很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