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在大云镇东云村村民柴金甫的花卉园区,20多亩“泥炭”栽培的东方百合幼苗绿油油一片,长势良好。柴金甫欣喜地告诉记者:“去年使用‘泥炭’试种的6亩百合,花苞大、花型好,价格比普通土栽百合高出10%,收益非常不错。9月下旬将利用‘泥炭’栽培另外20多亩百合。”在柴金甫位于缪家村的花卉园区,一排排温控连栋大棚坚固挺拔。回忆起15年前在毛竹片搭建起来的蔬菜大棚里劳作的经历,48岁的柴金甫感慨万千。短短15年时间,柴金甫的花卉园区规模已从起初的9.8亩扩大到了500余亩,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花卉种植大户,被称为嘉善鲜切花种植第一人。
初尝甜头每年上新台阶
柴金甫从大棚蔬菜产业转到鲜切花产业非常偶然。1997年,经在省农科院搞花卉研究的亲戚的推荐,柴金甫用半个月时间考察了花卉种植、销售情况,看到了其中的商机。1998年4月,柴金甫准备拔掉处于销售期的茄子换种鲜切花时,遭到了村民们的一片质疑。“有人笑我傻,说鲜花卖给谁去?其实我自己也非常心疼,差不多损失了一万元。”柴金甫说,一万元在当时不是一个小数目,当年,妻子在厂里上班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300元。
正是怀着满腔热情和对鲜切花产业的憧憬,柴金甫不惜投入10余万元资金,将原本东西朝向的竹片大棚改建为南北朝向的钢管大棚。这一年,他试种了非洲菊、满天星、天堂鸟等几个花卉品种。有了亲友的技术指导和销售渠道,柴金甫把全部心思放在了花卉的管理上。“起初几年是非常辛苦的,每天工作超过12个小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防病虫害、查看田间水位、随时调节大棚采光等,各种琐碎细致的工作都来不得半点马虎。”柴金甫说。两个多月后,第一批非洲菊采摘上市,一个人乘坐大巴车赶赴杭州将第一箱非洲菊送到亲戚手中时的情景,犹如发生在昨天。他高兴地说:“当时一束(10枝)卖到了9元,销售60束就有500多元的收入,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鲜切花亩均利润是蔬菜的3倍,可观的利润让柴金甫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到1999年4月,柴金甫鲜切花销售收入达30万元,除去成本,一年的利润近20万元。之后,柴金甫不断追加资金扩大种植面积,优化花卉品种,还专门在杭州凤起花鸟城设立了销售部。到2007年,柴金甫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50亩,员工30多名,其产品在江、浙、沪市场颇具影响力。
柴金甫坦言,种植鲜切花的最初10年是平稳发展的10年,在实现了逐年扩大花卉种植面积的目标后,大棚设施仍然较为简陋,花卉园区里还没有一条像样的水泥路。也正因如此,在1999年洪水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由于抵抗能力弱,曾面临过不小的压力,好在都能顺利过关。“长达一周的时间,几个工人轮流值班对大棚进行抽水,我也每天半夜起来查看,若是水位没过花卉,我前几年的努力就白费了。”柴金甫说。
一路领先实现质的飞跃
“2007年以前,公司的发展属于保守型的,全靠滚动资金,而且当时种植鲜切花的农户到银行根本贷不出款,想要发展又没有资金,对公司是很不利的。”柴金甫说,2007年对于他来说可谓机遇之年。当年,县里为鼓励更多村民种植鲜切花,出台补贴政策,他这才开始走上了转型之路,建起了连栋大棚,建设雨水收集设施,并在园区内修建了宽阔的水泥路,为今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08年,柴金甫利用10万元财政补贴资金和自己的30万元,在新建的5亩连栋大棚内试种了东方百合。连栋大棚建设成本几乎是单体大棚的8倍,面对别人高投入能否有高回报的质疑,柴金甫却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说:“连栋大棚无论在高度、空间利用、保温效果还是抗自然灾害能力上,都比单体大棚强,能抗11级台风,也更适合于种植百合。”这一年,经过一番市场调查后,试种的东方百合净利润高达20万元,亩均利润4万元左右,是当时正在走下坡路的非洲菊的10倍。从百合中看到惊喜的柴金甫,在随后的2009年至2011年,借着财政补贴的东风,以每年新增50亩连栋大棚的速度逐步改善硬件设施,并种下了利润颇丰的东方百合。
温控设施引入连栋大棚内,使得百合生长一年一季变为一年两季成为了可能。一般而言,东方百合在自然环境下的种植时间在8月至9月下旬,采摘时间为10月下旬到第二年元旦。“现在采用了温控措施后,9月下旬开始到第二年元旦种下的百合,销售时间可以持续到春节、情人节、‘三八’妇女节等几个花卉需求量大的节日,在这些重要节日出售的花卉价格自然比平时高一些,利润最好的时候一亩百合赚到了12万元。”柴金甫说。
从去年开始,柴金甫进一步改进栽培模式,投入25万元资金改建了温控连栋大棚内的设施,并从东北购买了“泥炭”——花卉培育的理想基质,用其代替土壤栽培百合。柴金甫介绍,这些“泥炭”是经过几千年形成的天然沼泽地产物,无菌、无污染,不带盐分,营养好,非常适合花卉生长。去年利用“泥炭”栽培出的6亩百合无论在重量还是花型方面都比普通土栽百合略胜一筹,销售价格提升10%以上。
目前,柴金甫花卉经营面积已超过500亩,产业投资1800万元,年经济效益达100多万元。15年来,柴金甫种过满天星、非洲菊、天堂鸟、菊花、洋桔梗、康乃馨、翠菊、百合等多个花卉品种,并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花卉品种和档次,目前,园内的百合、天堂鸟成为了公司的主营产品。因在花卉行业中的突出表现,柴金甫先后被评为嘉兴市劳动模范、浙江省劳动模范,省人大代表,嘉善县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创业创新”十佳人物,获得嘉兴市“南湖百杰”暨新农村建设人才奖等。他成立的嘉善阳光加德园艺有限公司,是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该公司申报的精品花卉示范点于日前通过了验收。
示范带头引领农民种植
赵德煜是大云镇大云村人,2000年,还在靠干杂活维持生计的他,受柴金甫的影响,在大云村承包了5亩地种植非洲菊等品种,第一年每亩净收入就达1万元。经过12年的发展,赵德煜的鲜切花种植园面积已达到120亩,花卉品种有东方百合、天堂鸟,2011年年利润达到50多万元。今年,赵德煜也将突破传统栽培模式,利用“泥炭”种植百合。他这样做,多少受到了柴金甫的影响。“刚种非洲菊的时候,经常跑到柴金甫那里学习种植技术,他也非常乐于提供帮助。到现在我们还一直保持着联系,经常探讨花卉种植、如何引进花卉品种等方面的问题。”赵德煜说。
1998年年底,柴金甫初种鲜切花大获成功的消息不胫而走,他的成功激发了当地农民种植鲜切花的热情。大云镇党委、政府看到了种植鲜切花的巨大潜力,顺势出台政策扶持发展鲜切花产业,使得不少原来种植大棚蔬菜的农户种起了花卉,柴金甫还受邀进行技术指导。到2004年,大云镇花卉种植面积超过3000亩,居全国乡镇之首,年产鲜切花1.2亿枝,占全国鲜切花总产量的3%。当年,大云镇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鲜切花之乡”。
花卉产业不仅成为了大云镇农业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成为农民增收的致富产业。在多年的发展中,曾涌现出面积225亩的大云鲜切花示范园、大云镇花卉协会的110亩花卉示范基地、江继珍的28亩“巾帼”花卉示范基地、大云村王秀芳的28亩“三八”花卉示范基地等。2007年,全县共有鲜切花种植面积5000多亩,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成为全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截至目前,我县共有花卉面积7000余亩,1500户、3000余人从事花卉产业,去年年产值达到1.5亿元。鲜切花主要品种有非洲菊、东方百合、天堂鸟等,主要销往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各大花卉批发市场。
记者感言:柴金甫15年的鲜切花种植之路算是比较顺利的,不仅在于他拥有敢为人先的勇气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更在于他对鲜切花种植的执着,善于把握每一次发展机会和对花卉市场的精确判断力。一步领先,步步领先,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柴金甫依旧踏实做事,以良好的信誉树立自己的品牌,赢得市场,赢得利润。面向市场,敢为人先,勇于创新,正是柴金甫创业发展的成功法宝,也是值得人们借鉴的良好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