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文化’不仅在微散文里大力弘扬,而且在现实中绵绵不绝。”日前,江苏网友“@就爱吃兔子的草”在微博上倡议网友积极行动,用善心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孩子。
从浙江到江苏,从虚拟到现实,今年以来,嘉善提出打造“善文化”人文品牌,在全县开展征集、讨论、提炼、宣传、践行“善文化”一系列活动,大力弘扬“地嘉人善、嘉言善行、善气迎人”的传统美德,“善文化”在全社会刮起了一场“扬善”风暴。
这股风暴来源于网络火花。
只要打开百度收索,输入“善文化”,就会立即弹出近50万项搜索词条。
“就是要让互联网等新媒体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文化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打造“善文化”过程中,嘉善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传播手段,将“善”与微散文载体相结合,在网民心中碰撞出了激烈的火花。
3月,在学雷锋的日子里,全国首届“善文化”微散文创作大赛正式拉开序幕:“微眼看嘉善”、“写微散文,植一颗心中的善树”……一系列活动让“善文化”受到了国内外网友的广泛关注和参与。他们中,既有网络草根,也有洪峰、晓航、盛可以、龙仁青等名家大师;既有年过古稀的老者,也有刚刚学会习作的孩童;既有来自国内的微博达人,也有来自西班牙、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网民。截至大赛截稿日,新浪微博上关于“善文化微散文”的信息多达3.9万余条,收到原创作品1200余篇。
这股风暴来源于专家学者的研讨。
中国伦理学会会长、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万俊人教授,浙江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邵清,省委讲师团办公室主任李泽泉,上海复旦大学社会学专家顾东辉,江苏省吴越文化研究会会长黄胜平……聚齐这些专家学者的不是其他原因,而是嘉善的“善文化”。
随着打造“善文化”工作的逐步展开,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纷纷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不管是“明德至善幸福嘉善”“善文化”高端论坛还是“善文化”研讨会,专家学者为“善文化”书写了浓重一笔。
9月17日,“满城荡漾善文化”现象新闻发布会在嘉善举行。省社科联、浙商研究会、浙江大学、浙江传媒学院等专家分别发布了“六大善文化现象”。
从“现象”概述到“现象”关键词解读,从“现象”区块和“现象”先进典型,“善文化”在专家学者中引起了共鸣。
这股风暴来源于媒体聚焦。
“满城荡漾善文化”、“善文化不是楹联”……“善文化”一经推出,便受到了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浙江日报、解放日报等中央、省、市媒体纷纷将目光聚焦到了嘉善,采访报道“善文化”。
“稿子写了这么多年,还很少遇到媒体就同一题材大书特书。”一位从事十多年新闻采编的记者如是说,“善文化”的确让大家看到了不一样的内容。
不仅如此,今年4月23日,《浙江日报》头版用半个版面刊发了嘉善“满城荡漾善文化”的宣传报道,市委书记李卫宁专门作了重要批示。
这股风暴来源于群众参与。
9月26日下午,“感动嘉善——十大善人、十大善事”颁奖典礼在县会展中心大礼堂举行,陈阿条、王卫平、李建军……一个个普通的善人,一件件平凡善事让众多观众潸然泪下。
从“善文化”精神内涵表述语到“十大善人、善事”评选,从设立“七大讲堂”到建立“三大宣讲团”,在打造“善文化”的过程中,嘉善把群众参与作为弘扬“善文化”的生命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如今在嘉善,善商创业创新,善政惠民利民,善德育人慧人,善地宜居乐居,善行暖心润心,“善”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动。
在嘉善的推动下,“善文化”成为浇灌每个人心中善心种子的雨露,成为点亮明灯的火种,一曲曲社会和谐的精神凯歌在嘉善奏响。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对“善文化”给予了充分肯定:“向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嘉善县发挥地域优势,围绕建设“善文化”,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公民道德素养,弘扬社会风尚,形成区域人文精神。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胡坚在批示中也指出:嘉善的“善文化”把传统的文化、地域特色的文化与践行当代浙江人共同价值观紧密结合,工作中创新亮点很多,值得总结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