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6800万元购进先进设备组合成两条生产线,厂区占地面积由55亩减少到25亩,生产线用工人数减少三分之二,生产效率提高5倍,完成“一个县里淘汰项目”到“一个国家鼓励类项目”的质变,产品也由低端跨向高端,吸引国际著名汽车厂商签订长达15年的供货合同。嘉善吉成铸造有限公司的华丽“转身”,让嘉善的制造产业嗅到了“机器换人”的诱人气息,一场工业战略的重大转变悄然兴起。
在我县的产业结构中,劳动密集型产业依然占据了较大比重,推进依靠“人口红利”的低端制造业走向自动化和机械化,工业机器人无疑是整个转变过程的催化剂。2012年底,我县明确将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列入了“工业强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人口红利日趋微薄的情况下,‘机器换人’势在必行。”县经信局局长沈申表示,“机器换人”不单给企业开出了一剂应对缺工的良方,还能让企业“换”出劳动力成本的下降,“换”出生产效率的提高,更“换”出产品品质的保证。
实际上,在嘉善的不少企业已经在探索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减污染排放增效和提高优质产品率、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等“四减两提高”目标。据统计,2011年以来,我县实施“机器换人”项目105个,涉及企业95家,累计投资43.81亿元,净减少用工5464人,全员劳动率平均提升约17%。
截断、传递、冲压、成型、检测……生产线上的机械手重复着一个个简单的动作,一根通红的钢条十几秒之内变成了高铁扣件的零部件。这是晋亿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引进的德国库卡公司的弹条自动化生产线,生产线减少了三分之二的用工,机械手定位误差只有0.1厘米,产品不良率降低30%以上。
机器上有定位、导角、深孔等8个工序流程,与之对应8个机械手围成圆形,材料装夹上去后,旋转一圈便可完成8道工序。这是嘉善海力达工具有限公司研发的自用兼外售的8工位专用钻攻机。“使用这台机器避免了以往一道工序就要装夹一次、人工操作不当导致产品不合格的情况。而且,每台钻机至少可以减少7名工人,熟练工还可以实现一个人控制两台机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对于浙江中技桩业有限公司来说,“机器换人”更多的意味着产品质量的稳定和生产环境的改善。该公司投入2000万元用于混凝土管桩泵技术改造,改造后混凝土材料通过精准计算由泵送系统传送到模具中,不再需要人工开模布料,避免了合缝漏浆和材料散落。
据沈申介绍,今年我县将加大对企业推进“机器换人”的政策扶持,资金奖励的最大增长幅度在30%以上。目前,县经信局已经制订出今年的“机器换人365专项行动”,即投入30亿元用于60个项目,力争减少人员5000名。另外,今年我县的全员劳动生产率将在去年的11.94万元/人基础上,再提升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