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新闻网4月27日讯 在《浙江嘉善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方案》提出的“三区一园”建设目标中,城乡统筹先行区是一项重要内容。而近些年我县已经为城乡统筹工作不懈奋斗,注重突破关键性难点,用县域经济发展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破题,用“强村计划”为村级集体经济壮大破题,用“两新”工程为“人的城市化”破题。经济基础助推农村劳动力转移
姚庄镇沉香村村民黄敏英每天都会骑车去镇上一家造纸厂上班,有着稳定的月收入。如今,企业打工收入已经成为她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黄敏英说:“我六年前还在从事生猪养殖,但生猪价格起伏不定,养殖过程还十分麻烦,转移去企业打工后反而收入稳定。”
翻阅我县县域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黄敏英家庭经济收入来源的改变得益于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县民营企业平均每年新增764家,到2010年末达6633家。
进入“十二五”后,我县民营企业发展速度更快,2011年、2012年全年分别新增民营企业1104家、956家,到2012年底,全县注册在案的民营企业达8693家,形成了以魏塘木业、姚庄纸业、西塘纽扣、天凝植绒、大云电子电声等为主的“一镇(街道)一品”的民营经济格局,总计提供就业岗位6万余个。这一经济基础意味着全县各镇(街道)都具备统筹城乡的重要条件——农村劳动力可以就地实现有效转移。
也正是看到了这一优势,我县在民营经济起步阶段就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从2007年起,每年发放2000张面值均为400元的“农村劳动力培训券”,为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免费培训,并在农村基层组建了大云缪家农村劳务专业合作社等12家劳动力培训型合作社,有效增强像黄敏英这样的农民的上岗竞争力。
据统计,“十一五”期间,我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33万人,并且伴随着民营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的有序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也在加快,去年一年我县转移农村劳动力就达9601人。“强村计划”解村造血难题用8000平方米的厂房换取每年60万元的租金收入。这对于一个面积仅2.2平方公里的行政村而言,以前不敢想象,但如今,却已成事实。西塘镇邗上村党支部书记斯其荣说:“多亏了‘强村计划’,我们村才有了现在良好的发展势头!”
2008年,我县开始推进以“给土地、配资金、促造血、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强村计划”工作,4年后,我县又出台新一轮“强村计划”政策,每年安排50亩土地指标和县、镇(街道)各600万扶持资金,以及一系列税费减免扶持政策。邗上村正是在第一轮“强村计划”中占得先机,依托毗邻嘉善县电子信息产业园的区位优势建起了标准厂房,在镇招商办帮助下引进了“金凤凰”,实现了以“小”博“大”。
记者从县农办获悉,到今年3月末,全县104个村(农村社区)共申报强村造血项目110个,项目覆盖率达88%。项目建设用地1082亩,建筑总面积86万平米,总投资9.7亿元,建成项目已实现年租金约2410万元,村均收益达到40万元。到2012年底,我县村均集体可支配收入已达到215万元,村均常规稳定性收入120万元,相对首轮“强村计划”实施前的2007年,分别同比增长85.34%和69.01%,两项收入指标在全市均列第一,并连续六年领跑全市。
更重要的是,通过“强村计划”,目前全县已形成了物业型、商业型、资源型、股份型、园区型五种强村模式,这些模式使得各村(农村社区)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和再生造血功能。像罗星街道李家社区、姚庄镇南鹿村等村(农村社区)如今已能够将更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投向民生领域。李家社区已经为当地居民建起了供他们办喜事、丧事用的“农民会所”,使农村社区服务更加城市化。“两新”工程推动“人的城市化”家住姚庄镇俞汇社区的李巧妹可以和子女继续呆在老家务农,但孙子也能享受到和县城一样的优质教育资源;住在西塘镇翠南村的周昊可以选择县城和翠南村”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模式,不必担心交通问题;住在大云镇“十里水乡”的陈志荣可以继续他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同样可以继续创业增收……
在我县统筹城乡工作中,姚庄镇桃源新邨这个嘉兴市最大的农村新社区一直是全国各地关注的样板。其实,在近几年城乡统筹工作中,我县“两新”工程更加侧重于“人的城市化”,既组织有条件的村连片进行农房集聚改造,完善配套设施,又求同存异,依托农村的“个性”,发展生态休闲农业,将农民的生活资料变成生产资料,满足市民休闲,助推农民增收,保护区域生态。不管是哪种模式,我县都将“人的城市化”放在首位,使农民享受到和城市一样的公共服务、社会保障。
县卫生部门加快城乡卫生一体化,完善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镇(街道)卫生院、村(社区)卫生室建设,建成“20分钟医疗服务圈”;县交通部门实施农村公路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农村公路管养“1234”模式,建设综合交通信息中心,实施城乡公交一体化和一票制,完成“六个一百”农村公路改造工程,建成“102040”交通圈;县教育部门巩固扩大“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流动国家级教育改革”试点成果,实现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一体化……正是在这些资源优化配置的过程中,农村孩子得以原地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农村青年劳动力可以实现早进城、晚归田的惬意生活,农村村民依旧可以依托农业资源追逐自己的创业增收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