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新闻网5月15日讯 “上世纪60年代,我随夏季征兵的部队来过嘉善,这里又破又旧。如今我再次踏足这片土地,这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近日,一位七旬老者来到嘉善报社,向记者讲述起半个世纪后故地重游的感受。
老人真名杜子泽,笔名卉春,是四川绵阳人,今年73岁,从事传媒工作多年,退休后续聘于《文学界·中国报告文学》。当天,杜老手持采访证和一卷手写的文稿《感受嘉善快乐游》来到报社,他说他想用他熟悉的方式表达对嘉善的热爱和对嘉善发展的赞叹。
他印象中的嘉善很破旧“房子很破旧,街道很狭小,路灯也很少,白天出去会被坑洼的路面绊倒,晚上出门又是黑灯瞎火。人们穿得朴素、吃得简单。”杜老说,上世纪60年代的嘉善之行,感觉嘉善很普通,跟四川老家乃至中国大多数地方并没有多大的区别,这一印象在杜老的心中存留了半个世纪。
杜老的儿子杜海呼大学毕业后来到上海打拼,杜老很是支持,可是儿子在工作几年后提出安家嘉善,杜老连声反对。“儿子认识一个女孩,女孩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在嘉善教书。”杜老说,女孩是东北人,来到嘉善,就被地嘉人善的人文环境和优美如画的水乡风景所吸引,决心安家嘉善。两人相恋后提出要在嘉善筑就爱巢。不管杜老如何反对,2006年两个年轻人结婚了,将新房安在了嘉善县城的欣达小区。
儿子结婚、孙子出生,杜老都不愿来嘉善。不管儿子、儿媳如何给他灌输嘉善的变化,他印象中的嘉善依然是个落后的小镇。
他眼见到嘉善很美好最近在电视中看到嘉善的新闻,又有儿子、儿媳不断的邀请,杜老终于在今年5月再次来到嘉善。“半个世纪后,我重游嘉善,嘉善已经发生了梦幻般的变化。”杜老谈起嘉善的变化很是激动,他向记者描述起他眼见的美好。
杜老说:“公厕公园不收费,管得干净又文明。”杜老坦言,在他老家公厕和公园都是收费的,收费越高服务越好。“我觉得欣达小区的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居民友善。儿子开车带着我到处转转,我去了李家社区,道路整洁,庭院优美,村民住在花园里。我来到孙道临影城,大气又有文化底蕴,观影市民很多。”杜老说。
“每天早晚公园广场都有市民自发跳广场舞,真不错。”杜老说:“听说他们都是自己带音响设施,无偿教授旁人。自发文体活动的普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我在公园看到有市民自己清理狗屎,在影院看到市民自己将垃圾带走。细节决定一切,嘉善不但基础设施水平大大提升了,就连市民素质也很不错。”
杜老说:“嘉善的不足就是堵车厉害,都快赶上北京、上海了,但每个路口都可以看到车辆有序排列。听说,嘉善将要推行公共自行车了。”杜老感叹,上世纪60年代嘉善很普通,如今的嘉善很发达,嘉善建设“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可作示范的地方太多了。
后记:杜老很健谈,他滔滔不绝地向记者陈述着他的真实感受,他一再赞叹“地嘉人善,名不虚传”。他感谢儿子、儿媳的决定让他重新认识了一个地方。之后,杜老还给记者发来短信。他已经回四川了,他会经常来嘉善,他要将在嘉善生活的点滴感受融入他今后创作的报告文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