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新闻网7月11日讯 这几天,罗星街道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新鲜出炉,其中财政总收入增幅19.41%,地方财政收入增幅17.94%,分别位列全县第一、第二,比全县平均数分别高出13.48个百分点、10.17个百分点,两项指标均超过2009年、2010年街道全年完成额。一系列数据见证了街道从2009年成立以来,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工业经济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半年度形势之好,龙头企业拉动明显。”罗星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中国归谷嘉善科技园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增水表示,目前,规上工业中,传统产业仍占据街道工业经济主导地位。五金机械、家具制造、纺织业等传统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82.7%,与去年同期相比,1~5月,9家亿元以上企业占全部规上产值的67.8%。
据分析,9家亿元以上企业中有8家企业属于五金机械传统产业。这样的成绩与罗星街道一直致力于优化传统产业密不可分。从2009年下半年开始,街道每年工业生产性投入增幅超过31.9%,确保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今年1~6月,街道工业生产性投入4.502亿元,同比增长35.4%,其中设备投入2.9127亿元,技改投入2.8745亿元,分别增长56.5%、45.1%。
规上企业承田汽车配件工业(浙江)有限公司就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生动实践。从街道成立之初,街道助推该企业进行技改投入,引进先进设备。企业从最初的齿轮生产用于汽车零部件,到引进国际先进设备——九轴磨齿机用于航空航天事业,“机器换人”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企业不断思变求变,目前新研发的变速箱已经批量生产,企业更是成为街道十强纳税大户之一。正是街道的“紧追不舍”,实施产品提升与产业升级同步走,不少同行企业受产品优势与价格优势的竞争,纷纷投入技改和设备更新的行列,传统产业五金机械也逐步转型为精密机械。
“传统产业能持续支撑工业经济,实现爆发式增长,数字背后更是街道始终致力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李增水表示,2009年下半年开始,街道通过典型示范与倒逼机制相结合,通过树立承田汽配等典型,倒逼企业谋求新发展。嘉善吉成铸造有限公司在倒逼机制下,土地面积缩小一半,产值却翻了一番。
企业要发展,服务要同步。2009年下半年,罗星街道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门团队服务于企业技改,建立“一企一档”,开展网格化服务。正是这样的力度和决心,4年时间,罗星街道的传统产业持续爆发出源源不断的活力。
传统产业要“改”,项目准入更要“严”。现在,街道内一些不符合产业定位的企业已“腾笼换鸟”,仅和合社区和厍浜村两个工业园区已经腾退50多家企业,而余下的传统企业朝着技改、延长产业链的道路越走越强。同时,街道对新引进的企业也设置了“条件”,确保街道工业产业健康发展。目前,街道新引进项目亩均税收必须在35万元以上,产业必须符合精密机械、精密电子、医疗器械等定位,仅今年,街道因产业不符已拒绝7个工业项目。
4年前,罗星街道如新生婴儿呱呱坠地,一路走来,街道坚持传统产业转型提质并举,保持“罗星速度”,迎着朝阳昂首向前。